资源环境承载力.ppt

资源环境承载力.ppt

ID:56294797

大小:421.0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20-06-10

资源环境承载力.ppt_第1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ppt_第2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ppt_第3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ppt_第4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资源环境承载力.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内容1.承载力2.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3.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4.资源环境承载力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6.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和评价模型7.评价方法和模型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1.承载力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早期的承载力研究首先与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杂志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2.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资源承

2、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3.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进行环境承载力研究就必须分清承载体和环境承载对象,并计算出承载体的承载率,即承载体、承载对象和承载率是进行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承载体自然环境承载体,又叫第一环境承载体,由生命支持系统和物质生产支持系统组成。生命

3、支持系统:空气、水、土壤、生物等;物质生产支持系统: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人造环境承载体,又称第二环境承载体,如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经济实力、公用设施、交通条件等。承载对象承载污染物;承载人口规模;承载人口消费压力;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承载污染物一般的环境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如一条流量较大的河流被排入一定数量的污染物,由于河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作用,进入河中的污染物浓度可迅速降低,保持在环境标准以下。这就是环境(河流)的自净作用使污染物稀释或转化为非污染物的过程。环境的自净作用越强,环境容量就越大。承载人口规模由于不同群体间的人

4、均消费水平有差别,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承载人口消费压力即I=P×A×T。式中:I为人口消费对环境影响;P为人口规模;A为人均能源消费量;T为每一消费单位所造成的环境消耗量。这样,以人的消费为最终衡量数据,概念简单明了。但它只是一个独立性的、静态的量,只体现了人对环境的消耗作用,无法表现出人对环境积极的、能动作用的一面。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一些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因此,承载对象应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这就体现了环境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作用的中介。环境承载率(EBR)环境承载率(EBR)=环境承载量(EBQ)/环境承载力

5、(EBC)≤1。其中:环境承载量是指某一时期环境系统实际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值,可通过实际调查或监测得出;环境承载量数值分为两类:一类是能较易得到的理论最佳值(如地下水最佳开采量),则采用此数值;另一类是不容易直接得到的理论最佳值,则采用预定要达到的目标值(标准值)来间接表示。环境承载率(EBR)是客观和科学地反映一定时期内区域(或城市)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承受能力的实际情况的指标。如果一个区域,0<EBR≤0.80:表示开发强度不足,适宜大量开发;0.81≤EBR<1.0:表示达到开发平衡,需注意控制开发;EBR≥1.0:表示开发强度过度,不宜进

6、一步开发。所以环境综合承载力分析是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4.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出,和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包含了资源、环境要素的综合承载力概念。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区域承载力简要的辨析概念涵义特点常用研究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定时期内,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育良好的前提下,不同尺度

7、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对人口规模及经济总量的承载能力1.内涵相对具体,针对性较强;2.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角度,探讨资源环境(“承载体”)所能支撑的社会经济(“承载对象”)发展规模和限度;3.常以人口和经济总量反映(刻画“承载能力”的大小);4.具体研究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作用关系,探索区域的可持续发展;5.实证研究既关注区域资源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又重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主观能动性指标体系法、状态空间法、系统模型法等生态承载力某特定区域的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的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

8、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1.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性,涵义较综合,适于宏观层次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