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289657
大小:1.01 MB
页数:21页
时间:2020-06-09
《《杂诗十二首》(其二)精品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一、课前导入: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他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是独树一帜的,对后世文人的影响甚深。江西九江陶渊明墓江西九
2、江陶渊明纪念馆←神往桃源↓醉饮图渊明醉归→1、居家读书时期(29岁前)2、三仕三隐时期(29岁至41岁)3、彻底归隐时期(41至62岁)躬耕田园的隐者——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从陶诗中看陶氏的思想1、厌恶官场;2、淡泊名利;3、热爱自然;4、热爱田园;隐逸出世5、安贫乐道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
3、,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译文〕夕阳沉落下西山,皓月渐升出东岭。万里遥遥洒清辉,空中旷荡明夜景。寒风吹入房门内,夜半便觉席枕冷。风冷才知节气变,失眠方晓秋夜永。欲言无有人交谈,举起酒杯劝孤影。日月匆匆弃人去,平生有志却难成。念及此事怀悲凄,彻夜心中不平静。“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起笔四句,展现开一
4、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河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也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又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深化“日月掷人去”之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所以不能够成眠,才知道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一种深深的悲怀。“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
5、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渊明平生志向,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有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
6、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探究诗歌的主旨讨论明确: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季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陶渊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想到自己坎坷
7、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这是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杂诗十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