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276172
大小:2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6-05
《生命伦理学 汪子颀 1154070.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给生命以质量和尊严——小议临终关怀和安乐死中的伦理问题1154070汪子颀新闻传播在人类社会的文明不断发展的时候,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要求也在随着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变化着。于是,“临终关怀”和“安乐死”这两个词汇开始渐渐被人们所熟悉——却并未完全接受。因为它们牵涉到了同一个问题:延长生命的努力可以就这样被放弃吗?一.即便再痛苦,也要尽可能延续生命吗?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长寿”是一种可喜可贺的福分,是抛开世俗名利之外的终极目标。可是,“临终关怀”与“安乐死”却是与这一思想相违背的。前
2、者是放弃治疗而转为以帮助其减少死亡过程中的痛苦为主,后者则是直接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因此,这两种行为在问世之后不可避地遭到了很多批判,被指责是消极的。可是,难道,刻意的延长本已痛苦不堪的生命,就真的完全值得肯定吗?我们顽固地用高科技的呼吸机、起搏器等强拉硬拽起的生命真的会因此而拥有幸福和尊严吗?热爱生命是否就意味着义无反顾地拒绝死亡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完整的生命过程应包括死亡过程,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顾海兵先生指出:“在我们的整个科学及教育的体系中,只有生的教育
3、,而没有死的教育;只有优生学而没有优死学;只有计划生育而不计划死亡;只有人生观而没有人死观;只有生的崇高而没有死的光荣。”生命的价值远不止“维系与延长”那么简单。人类的高贵在于,人类拥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尊严。当一个人已经处在绝症的晚期或者健康状况使其不能自理并且只能靠外力来勉强维持生命的时候,又何谈人的尊严呢?当自己已经不能过上和周围同类一样的生活,还不得不接受他人给予的生理层面上得最基本的帮助(例如饮食,排泄等),那么,出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患者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上的压迫和折磨。那么,延长生
4、命即是吞噬尊严,延长痛苦。其次,生命的价值还在于它的质量。苟延残喘的生命势必会带给人痛苦的。如果一个人每天生活的全部就是忍受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那么,被刻意延长着的生命就是在每天折磨着他。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在只剩下痛苦的生命中挣扎。如果生命的内容只剩下千方百计的延续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就陷入了一个使人痛苦的死循环中,何来生活的质量呢?因此,刻意延长生命并不等同于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二临终关怀和安乐死地意义何在?我认为,临终关怀和安乐死最大的意义在于,诠释了前文所提到的,生命的尊严与质量。临终关怀和
5、安乐死符合人类追求高生命质量的客观要求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的生存质量和死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迎接新生命、翻开人生历程的第一页一样;送走、合上人生历程的最后一页,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以便让患者在死亡时获得安宁、平静、舒适,让家属在病人死亡后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和阴影。让个体平静而有尊严的死去是人的基本权利,个人应当有选择生的方式和死的自由的权利。如果当事人选择体面地离开人世而不是竭力地挣扎,那么,此时,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意义就凸显了出来——满足了个体本身对生命的存在方式及消亡方式的
6、选择。荷兰立下患致命疾病时授权医生实施安乐死遗嘱的已有10万人。而日本,瑞士等国家支持安乐死合法化的人也与日俱增。由此可见,公众其实是接收这种有尊严地对待病体的方式的。另外,临终关怀和安乐死保全了当事人人格上的完整。避免当事人在丧失或即将丧失独立的生活能力的时候被动地成为了他人的负担,免于承受心理上的压力——一种来源于自我怀疑和压迫的的压力。同时,也避免了当事人陷入因无法自理而使最基本的生活隐私不得不暴露与他人面前的尴尬——这是对重病中的当事人心理上得重创。所以,临终关怀和安乐死有一种共同的指向
7、,即给予病人人格意义上的尊重。当医疗回天乏术的时候,这种尊重将是病人迫切渴望和需要的。综上,临终关怀和安乐死的确可以视为人类的社会文明进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死亡世俗化的今天,宗教信仰中关于生命轮回的学说对人们的影响正在日渐减少,人们更渴望的或许应该是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给生命一个体面而有尊严的终结,而不是落魄不堪地在弥留之际挣扎,或许是一种更好地选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