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274495
大小:216.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6-05
《高中物理高考复 习跟踪测试——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0届高考二轮复习跟踪测试:力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关于物体的重心,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B.用线悬挂的物体静止时,细线方向一定通过重心C.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D.舞蹈演员在做各种优美动作时,其重心的位置不变2.关于重力的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B.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C.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支持物体的支持面D.重力的方向总是跟水平面垂直3.关于重心与稳度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高大的建筑物通常建造成上小下大,目的是增加稳度B.重心越高,稳度越大C.重心越低,稳度越大D.如果让一块砖翻倒,应该使重力
2、作用线落到它的支持面外才可,否则,不能翻倒4.一辆汽车停在水平地面上,有下列几种说法:(1)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2)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形变(3)汽车受到了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形变(4)汽车受到了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其中正确的是A.(1)(3)B.(1)(4)C.(2)(3)D.(2)(4)5.关于弹力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B.只要两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有弹力C.只要有形变就一定有弹力用心爱心专心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的作用6.关于弹簧的劲度系数K,下列说法正
3、确的是A.与弹簧所受的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K值也越大B.由弹簧本身决定,与弹簧所受的拉力大小及形变程度无关C.与弹簧发生的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K值越小D.与弹簧本身特性、所受拉力的大小、形变大小都有关7.如图所示,将一个已知力F分解为F1和F2,已知F=10N,F1与F的夹角为37,则F2的大小不可能的是(,)A.4NB.6NC.10ND.100N8.用两根绳子吊起一重物,使重物保持静止,逐渐增大两绳之间的夹角,则在增大夹角的过程中,两绳对重物拉力的合力将A.不变B.减小C.增大D.先减小后增大9.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时,甲同学两手距离与肩同宽,乙同学两手距离大于肩宽,则以
4、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同学更省力 B.乙同学更省力C.两同学一样费力 D.无法比较10.关于弹力和摩擦力的关系,高考资源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物体间若有弹力,就一定有摩擦力B.两物体间若有摩擦力,就一定有弹力C.两物体间的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必互相垂直D.当两物体间的弹力消失时,摩擦力仍可存在一段时间11.已知物体在4N、6N、8N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高考资源网若撤去其中8N的力,那么其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为A.4N B.6N C.8N D.10N12.质点m在F1、F2、F3三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各力的方向所在直线如图所示,图上表示各
5、力的矢量起点均为O点,终点未画,则各力大小关系可能为用心爱心专心 A.F1>F2>F3 B.F1>F3>F2 C.F3>F1>F2 D.F2>F1>F313.木块A、B分别重50N和60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夹在A、B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2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1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上,如图所示,力F作用后A.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2.5NB.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1.5NC.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ND.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7N14. 如图所示,在倾角
6、为θ的固定光滑斜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受外力F1和F2的作用,F1方向水平向右,F2方向竖直向上。若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B. C.用心爱心专心 D. 15.一质量为M的探空气球在匀速下降,若气球所受浮力F始终保持不变,气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仅与速率有关,重力加速度为g。现欲使该气球以同样速率匀速上升,则需从气球吊篮中减少的质量为 A. B. C. D.0二、实验题16.请你列出两种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可以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1)_________________,(2)
7、__________________。17.如图所示,在做“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用M、N两个测力计通过细线拉橡皮条的结点,使其到达O点,此时α+β=90°,然后保持M的示数不变,而使α角减小,为保持结点位置不变,可采用的办法是A.减小N的示数同时减小β角B.减小N的示数同时增大β角C.增大N的示数同时增大β角D.增大N的示数同时减小β角18.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先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的另一端到某—点并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