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河姆渡文化遗址.doc

考古学河姆渡文化遗址.doc

ID:56258742

大小:23.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6-04

考古学河姆渡文化遗址.doc_第1页
考古学河姆渡文化遗址.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考古学河姆渡文化遗址.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文化遗,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河姆渡遗址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纺织和水上交通等方面。一耜耕农业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50

2、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经专家鉴定属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以籼稻为主(占60%以上)。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农具有170件,其中2件柄部还留着残木柄和捆绑的藤条。骨耜的功能类似后世的铲,是翻土农具,说明原始稻作农业已进入“耜耕阶段”。当时的稻田分布在发掘区的北面和东面,面积约6公顷,最高总产为18.1吨。二干栏式建筑该遗址两次发掘范围内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远远望去,密密麻麻,蔚为壮观。建筑专家根据桩木排列、

3、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层时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这种长屋里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清理出来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约有几百件,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办法树立的。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古人称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今天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农村还可以见到此类建筑。三纺织交通的出现该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所罕见。数量最多的是纺轮,有300多件,质

4、地以陶为主,还有石质和木质,形状以扁圆形最常见,另有少量剖面呈梯形状。织的方面有经轴、分经木、齿状器、机刀、梭形器等。从出土的苇编和器物上精致的图案看,当时织品为经纬线数量相同的人字纹和菱纹。出土的木桨共8支,系用原木制作,形似后世的木桨,只是形体略小一些。推测当时的人已划着独木舟在湖泊之中捕鱼采菱,也可能用于氏族间交流时的交通工具。该遗址为研究我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发掘发现的文物遗存具有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特点,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人们的生产、生

5、活情况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材料,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