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197530
大小:2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9
《对作文抒写“真情实感”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对作文抒写“真情实感”的思考 摘要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真实地表达内心对外界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然而真实未必就是美的,学生在抒写真情实感的作文中出现一些偏激的、消极的、情绪化的“另类”作文,语文教师要予以重视,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真情实感“另类”作文 正面引导 教书育人 在《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第二部分“教学目标”中,对七~九年级学生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以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们把写作文
2、当作心灵的倾诉,避免了主题雷同,千篇一律,模式化的现象,这是作文教学的进步。但是,由于中学生处在身心发育阶段,思想留有“自然的野性的状态”,对社会的体验往往幼稚,偏激,甚至有些消极的人生观,还有的学生把写真实的生活体验当作情绪化的发泄,出现了一些“另类”作文。 这些“另类”作文有鲜活的观点和独立的见解,与对现实不满,有暴力倾向或腐朽人生观的作文有根本的区别,如果作文从表词达意,谋篇布局,修辞语法方面都不错,教师不可轻易给分,不仅要慎重评价,细致剖析,赞赏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同时,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
3、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使“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1呵护学生鲜明的个性,纠正偏激的思维结构 我们说“文如其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生活,表达真实的自我,学生们大胆书写所见所闻,恣意挥洒思想情感,却也把良莠不齐的个性精神摆在教师面前,由此可见,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不能只满足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语文还是思想,是生活,是塑造灵魂的浩大工程。 案例一: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七年级上册课文《伟大的悲剧》读后感,大多数学生都被主人公挑战生命极限所表达出的超乎寻常的伟大精神所感动。有个学生却写
4、下了题为“小屁孩的谬论――读茨威格《伟大的悲剧》”的作文。 文中这样写到:“成王败寇,这就是胜利和失败的定义。千年之后,人们只会记住第一的伟大。……这便是人所做的最傻的事情,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为了得到财富、名声、权力,用自己的生命和安逸的后半生来赌,就算失败了也不值得怜悯。……斯科特并不伟大,他们忍受着艰难险阻,是因为他们惧怕死神,他们还有对活着回去后能得到的东西怀有贪念……对于伟大,我认为只有无欲无求的人才是真正的伟大。” 这篇文章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明显的偏颇,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彻底否定了英雄斯科特们及为其作传的茨威格,完全背离
5、了社会的价值体系,表达了很偏激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要求学生作文说真话,说心里话时,面对的是沉甸甸的语文教育的责任。 于是,我写下评语:虽然我不完全认同你的观点,但我欣赏你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的勇气。与你不同见解的是:课文中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坚持科学观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奥茨,不愿拖累队友,独自走向死亡的勇气不令人深深感动吗? 同时,建议学生这样的切入主题:在肯定原作者对于主人公伟大理解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参与讨论,给大家留有思考的余地。学生欣然接受。他在修改的文章中理性地写到:“斯科
6、特是否伟大自有公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最伟大的人!” 对于这类敢想敢说,比较叛逆的学生,如果轻易地将其判为思想不健康,也可能他的思想火花从此熄灭。作为教师既要保护他逆向思维的能力,呵护他对事物敏感的鲜明个性,又要帮助学生克服偏激的思维结构,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全面地看问题,还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品位,懂得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才能提高学生抒写“真情实感”的质量。 2 提高写作的立意,直面学生习作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小说家卡夫卡曾说,“写作是把自己的一切敞开,是绝对坦白,没有丝毫的保留”。我认为“坦白”仍
7、需遵循潜规则。第一,写真求实不能简单理解为心里怎么想,就可以怎么写,毕竟写作是生活的再创作,要考虑文章的立意高低。第二,在“坦白”的基础上,先要做好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在写作时对社会的认识和自我的认识比较肤浅,有的甚至错误,教师应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作文时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适时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作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以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地发展。” 案例二:曾有一篇半命题作文《――味道》,大部分学生写了生活中亲情、友情,苦恼、挫折等百般体味。可是,一位同学却在《平凡的味道》中这样写到:“平凡,总是有人把它
8、与碌碌无为联系在一起,其实,‘碌碌’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