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177130
大小:59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6-21
《高中化学:4.3《硫和氮的氧化物》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五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培养学生用新概念重新理解旧知识的能力(可逆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过程设计】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空气质量日报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一:二氧化硫1:硫是一种色粉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S+O2—2:二氧化硫是一种色、有的气体,密度比空
2、气溶于水。3:实验4—7填表实验现象把有SO2的试管倒立水中用PH试纸测试酸碱度在试管中滴入品红溶液加热试管中的溶液结论3:所学的漂白剂及其漂白原理漂白剂漂白原理活性炭HClOO3H2O2SO2氯水与二氧化硫漂白性的比较氯水二氧化硫原理实质效果范围4:SO2集四性于一身(酸酐的通性、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SO2具有酸酐的通性:①与水反应——实验:二氧化硫溶于水实验二氧化硫水溶液呈红色——溶液呈酸性:SO2+H2OH2SO3SO2与足量或少量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SO2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继续通SO2,又变澄清。写出化学方程式:与碱性氧化物的作用:SO2+Na2O复习可逆反应的概念,简介亚硫酸(H2SO3)。②二氧化硫氧化性与还原性分析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4,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表现氧化与还原两重性。还原性(可逆反应):氧化性:SO2+2H2S=3S+2H2OSO2+I2+2H2O=H2SO4+2HI[例1]SO2和Cl2都具漂白作用,若将等物质的量的这两种气体,同时作用于潮湿的有色物质,此时可观察到有色物质A.立刻褪色B.慢慢褪色C.先褪色后复原D.颜色不褪[例2]
4、检验SO2气体中是否混有CO2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A.通过品红溶液B.通过澄清石灰水C.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D.先通过酸性KMnO4,再通过澄清石灰水[例3].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SO2气体,可选用试剂()A.澄清石灰水B.品红溶液C.溴水D.饱和NaHCO3溶液【课时作业】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检测题1一、选择题:SO2、NO2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请解答1-2题1.下列污染现象主要与SO2有关的是()A.臭氧空洞B.酸雨C.光化学烟雾D.温室效应2.下列污染现象主要与NO2
5、有关的是()A.臭氧空洞B.水体富营养化C.光化学烟雾D.温室效应3.SO2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我国规定空气中SO2含量不得超过0.02mg·L-1。下列措施中能够减少SO2排放量的是( ) ①用天然气代替煤炭作民用燃料 ②提高热能利用率 ③使用CS2萃取煤炭中的硫 ④燃煤中加入石灰后使用 A.全部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4.下列物质不属于“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报道内容的是( ) A.二氧化硫 B.氮氧化物 C.二氧化碳
6、 D.悬浮颗粒5.既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又能使品红试液变为无色,还能使溴水褪色的是()A.Cl2B.H2SC.SO2D.CO6.把SO2通入下列各组物质的混合溶液中,肯定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 ()A.Ba(NO3)2,HCl B.BaCl2,NaClC.NH3·H2O,CaCl2 D.MgCl2,(NH4)2SO47.下列粒子中,仅有还原性的是()A.SO2 B.SO3C.S D.S2-8.SO3、SO2和O2的质量比为5∶4∶2,其分子数之比为 ()A.1∶1∶1 B.1∶2∶3C
7、.3∶2∶1 D.1∶3∶29.有关亚硫酸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亚硫酸是SO2的水溶液,显酸性B.亚硫酸不稳定,容易分解为水和SO2C.亚硫酸具有漂白性,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D.亚硫酸对人体有害,所以用SO2漂白过的食品不能食用10.飘尘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粒状漂浮物,颗粒很小,不易沉降。它与空气中的SO2和O2接触时,SO2会部分转化为SO3,使空气的酸度增加,环境污染更为严重。其中飘尘所起的作用可能是:()A.氧化剂B.还原剂C.催化剂D.载体11.全社会都在倡导诚信,然而总是有一部分
8、不法商贩却在背道而驰。如有些商贩为了使银耳增白,就用硫磺(燃烧硫磺)对银耳进行熏制,用这种方法制取的洁白的银耳对人体是有害的。这些不法商贩所制取银耳利用的是()A.S的漂白性B.S的还原性C.SO2的漂白性D.SO2的还原性12.下列物质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 ①活性炭②过氧化钠③氯水④二氧化硫⑤臭氧 A.①③④B.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13.1998年出现的全球温度大幅度升高,产生了显著的“厄尔尼诺”现象,干旱和暴雨危害了许多地区。为了防止气候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