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读后感.doc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doc

ID:56122256

大小:1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20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doc_第1页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doc_第2页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doc_第3页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孔子》为政篇读后感陈颖初读《论语》为政篇,觉得此篇大部分内容为倡导人之德孝,或为《学而》篇的继承,但读完之后,细而思之,为君子的每一种品行和学与思的能力都影响着一个君主的王业。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句话算是为政篇的中心句,用道德的力量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他。孔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施行德政可以得人心,孚人望,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这句话表达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实行德治仁政,天下的人就会发自内心的走向正确的轨道。强调仁政在政治生

2、活的核心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就是德治,而非严峻刑法。“仁”是蕴藏于内的品质,发抒于外而惠及他人因而形成人格力量的即为德。这种人格力量充满了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能使人心归附,就好像北极星,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其他众多的星星都围绕着它。而后,孔子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举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而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法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循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法治与德治对比,高下立见清代名

3、家陆陇在《松阳讲义》中曾说:“操术不同,功效各异。路头一差,而风俗由之而殊,气运由之而变,不可不辩也。”这是一样的道理。而为君治国除了政策核心的把握,君主个人的修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君主以孝治天下,而为人臣之孝在于是否遵循了礼。倘若社会上有一种“礼”的文化,所有分子都服从礼,那么,每个人便都是好的了。孔子一生的事业都在礼上,从他小时候的游戏“陈俎豆设礼容”,到他壮年发表政治理想在“君君、臣臣、夫夫、子子”,一直到他政治活动失败了,定礼乐,作为他那“礼的设计”之最后的修订;著《春秋》,作为他那理想的社会中“礼的制裁”

4、之寄托,在他这惶惶的七十三年的生涯中,没有一天忘记过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上,他要求为人子女者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还要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孝敬父母。这句话意思是说,只有对父母的敬重充溢于心,才能时时处处在眉宇之间、言行之中表现出和悦的神色和敬意。真正的孝不是“有事情,小辈们去效劳;有酒肉,长者先享用”,那些只是表面的敬重。真正的孝是要有爱,内心要始终充溢着敬爱的情感,表现在就是对父母是始终和颜悦色的。《礼记·祭义》中有这样一段话:孝子之有深

5、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悦色,有悦色者必有婉容。不是真正的孝者,很难在父母面前保持着一贯的和悦之色。儒学是从“孝悌”观念出发来实行社会教化的。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可以说是发自本性的自然之爱,人在父母养育下长大,也自然产生对于父母的爱敬之心。儒家昭示这种爱敬之心,显发之,扩充之,强化之,使之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情感。道德规范是自觉地、长久有效的信念,如果少时灌输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长成之后即抛之脑后,那就是教化的失败。因而,儒学始终抓住“孝”的观念,把它贯彻于人的一生。“孝”的观念牢固确立,可以帮助其他道德规范的确立,因

6、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所遗,寄托着父母的殷殷期望,因而自爱自重,不辱没父母,也就理所应当的成为孝的准绳。如果人们说,亏的某人生了这样一个儿子,这就可谓是大孝。反之,如果“事君不忠”,“朋友不信”,“战阵无勇”等等,为父母带来恶名,那就不能称作孝。孝,礼一脉相承,而后便升华为德,立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孔子自述他的立德过程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立德的长期过程中,大约要经历两个大的阶段:一个阶段是从自然美到修饰美,儿童的本性是纯真的,这可以说是自然美

7、,但有了自然美还应该加以修饰,子夏曾对孔子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洵兮,何谓也?”意思是说有了自然美,为什么还要打扮呢?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很理解老师的意思,他以为人有了自然美,还应该用礼仪加以修饰,来培养他的德行,这就是从自然美到修饰美的过程。另一个过程就是,从外在的规范到内心的愉悦。礼仪总是带有某种的制约性和约束性,人们免不了感到礼仪对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力量,可是习惯成自然,慢慢的人们会安于礼仪,并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所以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能从规范中获得心理上

8、的愉悦,不再感到规范的束缚,并且无往而非仁。他又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智者认为仁有利,才提倡仁道;仁者是为了仁而仁,并不考虑它有利还是无利,这也是因为他可以从仁中得到心里的愉悦。到此地步,可以说他已经进入了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综上而述,治理百姓根源还在做人的道理上,孔子主张的“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