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112933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19
《语文课堂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课堂呼唤人文精神回归——《胡同文化》教后反思四川省绵竹中学朱才会一、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升华《胡同文化》这篇文章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是比较简单的,所以在最初的设计中,我也沿袭了平常对这篇文章的一贯处理方式,即解决胡同有什么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对胡同文化的衰落有什么感情和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这四个问题。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发现这堂课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去上,课堂就会如一滩死水毫无生气,即使一堂课顺利地上下来,我们的学生对胡同文化、对文化本身也不会有什么明确的认识。鉴于此,我认为自己对这篇课文的处理和把握并不是最为科学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解读这篇文
2、章呢?经过仔细思量,我发现《胡同文化》无处不闪耀着人文光辉,于是把挖掘文章的文化内涵定为了突破口。应该说,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按照现在比较公认的文化定义,即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看法来说,“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一看这个解说,我更觉得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不可能让学生明白的。意识到这一点,我彻底否定了最初的设计。最初的设计方案否定了,但胡同的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和语言特色这四个方面的知识点必须要在这一堂课中解决。在多次讨论中我发现,要让
3、学生明白文化的内涵,必须要在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架一座桥,这座桥就是胡同中人的生活,而胡同中人的生活状态即人的吃、住、人际交往等都是容易找到的知识点。而这些生活状态又反映出胡同中居民的思想观念,即“封闭、易满足、忍”,这种思想观念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因为文化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按照这样的思路讲下来,学生至少可以形成一个基本的概念,即胡同的特点决定了胡同中居民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的长期延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生活观念和习惯,而这些观念和习惯就是文化。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接下来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作者在文中的态度、情感的表达是比较内敛
4、的,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的矛盾态度呢?在理清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我发现,作者的矛盾在于他从理智上认识到了胡同文化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它是一定会被淘汰出去的,但在情感上又割舍不了。那么,胡同文化为什么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作者割舍不下的又是什么呢?经过分析,我得出了结论,胡同文化之所以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那是因为胡同文化本身有它消极的一面,比如说“封闭”,甚至“安分守己”本身也有消极的成分,它会让人缺乏进取心、竞争意识等。当然,胡同文化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胡同中的人讲究“处街坊”,这种淳朴的乡里之风,亲切的邻里之情是高楼文化无法比拟的。因
5、为在人们日益深入地探索外部世界奥秘的同时,于我们近在咫尺的邻里、朋友、同事之间却悄然形成了新的隔膜,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在比肩接踵的人海中,更多的却是无可名状的孤独。正是因为胡同文化本身的这种矛盾性,它必然会让作者的认识也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在文章第三部分写胡同的衰落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其实,不光是胡同文化,我们民族的,传统的很多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冲击中,都或多或少地遭遇了类似的尴尬。比如说圣诞夜的狂欢冲淡了春节的合家团圆,在中式餐桌的盘子里,叉子却占据了大半位置。诚然,文化本身是抽象的,就如胡同文化,它是精神的,是活的,自有其生存,发展的理由,尤其在今
6、天,文化的渗透、融合是必然的,我们无法遏制其势头,也无需如此。但是,传统文化毕竟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呀。作为一名教师,我看到我的学生在吃饭、穿衣、游戏、娱乐中,谈论最多都是国外的点点滴滴,我意识到了压在我们肩上的不仅是语文教学工作,还多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担,这才是真正的任重而道远。我认为到了这里才真正接触到了这篇文章的核心。当然,这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是很有特色的。一方面,京味很浓,平实朴素,富有表现力;另一方面,还体现了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但这些内容对高一的学生而言,理解和把握它都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至于本文的文体,作为序,其特点并不鲜明,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
7、,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面对这样一篇有文化内涵的课文,我们的课堂本身也不能缺少文化内涵。我们要让整堂课成为一个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最完美的平台,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种种文化现象,领略文化魅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对教学过程作了精心的设计。首先,针对学生实际,我把学生理解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关系,正确看待胡同文化及传统文化作为了重难点。这两个问题都是让我们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真正深入下去的关键。其次,教学形式的选择,在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我最终选择了以挑战闯关的形式来进行。因为这篇文章设计的话题,我设置的文章重难
8、点,对高一学生来说确实有很大的难度,要让学生真正动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