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011919
大小:251.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3-15
《2012安徽物理考试说明及与2011年比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理科综合(物理部分)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I.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II.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笔试、闭卷(二)考试时间150分钟(三)科目分值试卷满分300分。其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各学科试题原则上不跨学科综合,只涉及本学科内容。(四)试卷结构试卷分第第I卷和第II卷。第I卷为物理、
2、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6分,共计120分。其中物理7道题、化学7道题、生物6道题。第II卷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非选择题,共计180分。(五)组卷试卷按照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III.考试内容与题型示例物理制定《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中物理部分,是以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
3、标准》)和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为依据,结合安徽省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实际制定的。本说明对安徽省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物理学科的考试性质、考试要求予以解释,并选编题型示例,为高考命题提供依据,供考生复习时参考。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注重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一、考核目标与要求物理学
4、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学习能力强调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了解和体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阐明相关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等。(一)应用能力强调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楚其中的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建立物理模型;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和各种资源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事实条
5、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恰当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等进行表达分析。物理学和数学的关系密切。高考试题的解答,不仅对几何、三角、代数、解析几何等有一定的要求,对极限、微元等思想方法也有初步的要求。(二)实验与探究能力强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收集和处理数据,分析和表达等。能独立完成附表(物理学科考试范围和要求)中所列的实验,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合
6、理地选择实验器材并进行实验,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能得出结论,并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处理问题,包括进行简单的设计性实验。以上几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在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考查与之相关的能力。二、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2012年版)》中物理部分的要求和安徽的实际情况,物理学科考试内容包括物理1、物理2、物理3-1、物理3-2(电磁感应、交变电流)和物理3-4(机械振动、机械波、光)、物理3-5(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其中物理3-
7、2、3-4和3-5模块内容的分值占物理试题分值的20%左右。具体考试范围和要求详见附表。附表所列出的各个模块的内容可以单独成题,也可以根据中学物理教学要求合理地综合成题。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附表中用罗马数字Ⅰ、Ⅱ标出。其含义如下: Ⅰ表示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了解”和“认识”相当。Ⅱ表示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