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002816
大小:5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5
《[精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再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再思考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再思考《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屮学生学习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屮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是对本门学科性质的定位,也是对教学的纲性耍求。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工作,开展教育活动,这是每一位教师的必然所在。我们学习、研究新课标不仅仅是要把握宏观的要求,更应研究微观细节,诸如新课标耍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屮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索
2、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强调学习与研究新课标,其根本的目的应当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育效果的实效性。耍达到高效性与实效性就必须注重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上好每一节课,夯实每节课的每一个环节。这正是“细节决定成败”O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制定与实施已经三年多了,这三年来,广大教师不仅是认识学习、研究,更是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将其精神与耍旨落实在教学活动中。我自己在学习与实践中,更兼与好多教师的交流屮有所感受与启发,现将自己的思考、实践之心得与大家交流。一、对新课标一些不为大家很关注部分的再认知第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课
3、程性质依次主耍有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这四个方面我认为是依次排列的,首先应当是思想性,依次类推。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此,教学中必须充分注意到,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从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课程目标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就我个人认为这三个方面的总体目标也有次序性,首先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由于课程性质中“思想性”的首先性决定的。也可以说是课程性质决定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
4、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两种现象,其…是在制定与展示教学目标吋,部分教师将知识目标放在了第一位,而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最后一位;其二是制定或展示教学目标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笫一位,可是在实施过程中都是将“知识”为重点。以上两个现象均是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到位,导致了教学与新课标精神相差甚远。第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标指出:“课程资源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涵的多种教育资源”。要求教师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由此可见,整合、优化课程资源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对此,我们
5、一线的教师在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甚至一部分教师或学校还编制了自己的校本教材。这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令人高兴的。二、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是一门艺术,她因校情、学情、教师个人风格与业务索质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之,我以为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妄加评说。尽管如此,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永恒的话题,更是新课标所追求的。“教学屮,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与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
6、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徳学习能力。”这是新课标“教学建议”这一框中所描述的一部分内容。这一段话不仅仅是指出了本科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提出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双重的指向性,我们应当深刻领会。学生学习方式的比较单一是传统教学的特点,当然也是教师教学方式引发而丰的。新的课标明确提出了多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通过学生自己亲身到社会、大自然等真实的情境屮去体验、去感受,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大家都知道过去我们的教育方式单一,重说教,轻实践等影响了道徳教育的效果,也可以说是思想教育无力的重要原因。新课标所提出的建议正是真对这些问题的,我们一线的教师应当
7、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的高效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好多教师积极地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努力追求高效教学,这是令人欣喜的。与此同吋,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是在教室这个范围内的课堂教学仍是重屮之重,调查、参观、访谈、项目研究等少得可怜,相当的学校儿乎没有开展过;第二是仍就重知识的学习,轻道徳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主渠道,教师(间或学生讨论)得出是什么,要怎么做这样的结果,并让学生记忆;第三,情境创设较为单一,其主要为课本提供教材或多媒体展示的东西。这不是不可,我认为是不当,因为学情不同,其情境应与所有变化。我们应创设
8、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而不是远离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