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000636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5
《让孩子在评价中扬起自信的风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孩子在评价中扬起自信的风帆广东省佛冈县第一小学李彩新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通过评价肯定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激励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出的语言、思维等学习行为,做出及时的价值判断。通过评价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使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应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实施以鼓励性为主的评价策略。一、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教学评价时,应把学生良好
2、品德的形成与社会发展性评价放在社会生活大背景中进行。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更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时,先让学生蒙着眼睛“听”动画,蒙着眼睛写字,创设模拟情境,引导学生把自我代入“他我”,感受失去眼睛的不便和难受。同时,老师及时地对学生的感受进行评价,加深学生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判断、分析,商讨怎样防止眼睛受伤害,通过小组的判断、分析,指导他们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对怎样保护眼睛有了一定的认识。从“他我”5向自我生成性地回归。自我向“他我”的代入,就是自我与“他我”合一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采集“他我”的感受,进行移情体
3、验。而“他我”向“自我”的回归则是超脱“他我”,追求一个更美好的自我方式。新课标理念下《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开设,拓展了品德课中的教育内容,开放了课堂,改变了以往教师对学生单一的、封闭性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机会的平台,让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自己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充分发挥。在评定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并通过生生互评、互帮互助,解决思想上的认识问题,规范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性,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二、评价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一位心理学家说:“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层都具有得到别人赏识和表扬的
4、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里感受成功。”因此,教师应转变角色观念,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积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评价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策略,多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向前发展。5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对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的评价。我在上《春天来了》一文时,课前布置了让学生去找我们身边的春天,并记下来。上课的时
5、候让同学们讨论交流“你是怎么知道春天来了的”。有一位学生回答到他是通过看(小草绿了、花儿开了、人们把毛衣脱了等)、闻(校园里的花香)、摸(柔软的春风、细如牛毛的细雨),就知道春天来到了。对于这位学生的回答,我马上给予评价:“你通过眼看、鼻闻、手摸就把春天找出来了,你找春天的方法真值得我们学习。看来,你是生活的有心人!”这一及时的评价是对学生说话内容、生活的情感态度及观察方法的充分肯定。既激励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时也从另一面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引导他们做生活有心人。三、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自我评价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6、问题。因此,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不能受教材内容的限制,而应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5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并尝试解决,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表达的勇气。激发保护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利用课堂教学评价发展学生的个性。一位老师在上《夸爸爸赞妈妈》这节课上,请来了家长与学生一起上课,采用家长与孩子对话的交流形式,使课堂上到处可见情真时的泪水,意浓时的微笑。可就在此时,一位失去妈妈的学生因思念妈妈伤心地哭泣着。而对此生成性资源,教师没有按已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按部就班地继续进行教学,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他弥补失去妈妈的伤痛,并带头走过去给学生一个拥抱,在老师的带动下,全班
7、同学也行动起来,给这位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有一个孩子还说要和他分享同一个妈妈。这让在场的父母都感动落泪。面对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不要“稍纵即逝”,而是利用它变成教育的资源,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四、评价要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旧教材所用的《思想品德》现在改为《品德与生活》,从这一课题的改变我们可以体会编者的意图是要在品德课上加强生活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由于学生的生活状况、思维方式、兴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