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90923
大小:4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19
《中国文化概观作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1)一、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简答题1、简述文化的主要功能。(1)传承功能;(2)教化功能;(3)凝聚功能;(4)调适功能。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
2、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另有人以此为名。2、简要分析宗法制的影响。(1)政治权利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的单系世系原则,排斥女性成员,以确保权利和财富不落入异姓他族之手。(2)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组织成为超越朝代更替的社会细胞,这种家族香火的延续,又常常依靠祠堂、家谱、族田而顽强保存。(3)家族权与政治权结合,正所谓“家国同构”“君父一体”。中国社会组织的特色,与宗法制一直紧密相连,致使专制政体能够长期延续。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
3、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三、论述题1、简要论述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一个综合统一体;(2)体现了人类集体创造的意志和力量;(3)具有内在稳定性与创新性;(4)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5)具有同一性和时代性。在界定文化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就能诠释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简要论述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评价。(1)天人合一就其理论和
4、实质而言,是关于人和自然的统一问题。(2)天人合一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3)天人合一推动了对自然科学的关注以及艺术的发展。(4)天人合一催生了人与自然物我相通的观念形态。总之,作为影响和延续中国数千年之久的主流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天人合一思想在其历史进程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合理性价值,它着眼于人类与整个宇宙的关系,依据自然的变化推及人世,强调人类应当遵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把人生处世的理想目标确定为“天人和谐”,尽管其间掺杂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但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作用,至今也不乏现实价值。“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
5、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四、分析题请分析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1)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这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琢磨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其核心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死”的文化,而文化传统是“活”的文化。“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文化传统是各种文化类型中的核心精神,成为支配民众的一种观念和力量。(2)中国文
6、化概论的研究范畴。“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的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部分。(3)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统多元。②中国传统文化的事功审美。③中国传统文化的雅俗共赏。④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显之分。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
7、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中国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2)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简答题1、简述道学对于儒学思想的影响。(1)明哲保身思想。(2)人性本善思想。(3)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4)寡欲养气的道德修养。(5)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众所周知,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经向老子问过
8、礼,而且也碰到过不少隐者,并与他们有一定的思想交流。在《庄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孔子及其弟子与隐者相遇并发生思想交往的事例。从现在存留的儒家文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道学对于儒学思想的影响。4、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1)经邦纬世、儒道互补的政教伦理理念。(2)情境交融、融洽亲和的审美意蕴。(3)关注人生、忧国思患的济世精神。(4)引譬连类、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5)形象鲜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