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ID:5589177

大小:1.86 MB

页数:32页

时间:2017-11-13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_第1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_第2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_第3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_第4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引论(一)政治制度史的涵义(二)政治制度史的史料书、志及典制体史书相关论著和学术论文(三)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朝的政治制度古代政治制度的初创(二)商朝的政治制度奴隶主贵族专政和神权政治(三)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弟子……”《左传》桓公二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诗经·大雅》分封制——“家天下”的统治形式和特点分土封侯、世卿世禄在中国的历史上,家与国被高度一体化,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放大。国家在中文中被组成一个词汇,就充分说明

2、了二者的一体性。中国历史上的政权,都是高度家庭化的政权,国君犹如家长,官吏犹如管家,民众犹如家庭奴婢。历代政治家,都信奉治家与治国一理,而且把这一信条当着神圣不变的法则,这种家与国的统一,给中国政治制度史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从先秦开始,中国的政治统治就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在诞生时,不是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而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有关部族。夏商周三代,国家结构实际上为部族结构。宗法制和分封制,使部族中的血缘关系政治化,部族血缘关系构成了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家天下”与“国家”“家天下”“国家”《孟子•离娄上》“人有恒

3、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思考题试分析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春秋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级制和世袭制的任官制度宗教祭祀官地位的下降郡县制度的初步确立2、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国君为首的专制主义集权体制将相分离文武分职“相也者,百官之长也。”--《吕氏春秋·举难篇》“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饬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荀子·王霸篇》②封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官僚制——官吏任免权力在国君符玺制——官员

4、行使权力的凭证俸禄制——官吏酬劳的支付形式上计制——官吏政绩的考核形式郡县制——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三、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1、秦始皇的集权制度——自称皇帝朝仪和文书制度: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章为玉制,称“玺”。统治机构:三公九卿。官员任免权在皇帝手中,不得世袭。地方管理:郡县制;户籍制;连坐法。法律:《秦律》。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2、西汉的政治制度及其发展变化①汉初的政治制度“约法三章”汉承秦制郡国并行“编户齐民”②汉武帝的集权改革官制:削弱丞相权力,设“中朝”。削弱王国权力:“推恩令”、附益法。改革选官制度:察举、征召

5、。加强对地方的监控:设州部,置刺史。严刑竣法:律令增多;任用酷吏。建立实力强大的护卫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革币制,盐铁专营。3、东汉的政治制度“退功臣,进文吏”。“并官省职”。“虽设三公,事归台阁”。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1、选官制度的变化“唯才是举”“九品中正制”2、政治体制的变化①世族制度和门阀政治的形成②皇权的衰弱——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制的形成③地方行政体制变化3、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变化的特点①在机构设置上,政务机构逐渐从宫廷事务机构中独立出来,形成中书取旨、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三省制度,这是君主制趋向成熟和稳定的

6、标志。②在权力分配上,外戚、宦官、宗族的势力受到抑制(就多数情况而言),世族的势力上升到主要的地位。③在国家成分的构成上,许多少数民族通过不同途径,迅速由氏族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这就为多民族大家庭增添了新鲜血液,带来了蓬勃向上的朝气,对国家的重新统一和隋唐盛世的到来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五、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2、选官制度科举制(常科、制举)乡试、礼部试(省试)武则天:殿试,武举3、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思考题对比分析隋唐与秦汉专制集权制度的不同之处,及其各自的特点。六、宋朝的政治制度“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节镇太重,君弱

7、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稍夺其权”分割相权。文臣知州事。另设通判;联署。于州之上置路(初称道),设漕司、宪司、帅司。“制其钱谷”对地方的赋税收入,通过县主薄、州通判、路转运使,收缴中央。中央设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收其精兵”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加强禁军——撤消殿前都点检,设“三衙”,分割禁军领兵权。设枢密院,与三衙分兵权为二。“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何坦《西畴老人

8、常言》“收其精兵”加强禁军,实行“更戍法”。将兵分离。“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文献通考•兵四》参见朱筱新撰《北宋“积贫积弱”时弊形成缘由》《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3期七、元朝的集权制度中枢机构:中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