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888124
大小:1.22 MB
页数:30页
时间:2020-06-13
《国学 智慧与人生.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1、国学智慧与人生儒道佛思想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人生智慧“中国人生智慧极富特色,究其根底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对此,儒、道、佛三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阐释,为中国传统人生智慧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图景。‘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人大常委冯之浚演讲儒道佛人生哲学概说三个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儒家的仁是仁人,道家的道是道天,佛家的空是空性。各家关键词:儒家,仁礼;道家,有无;佛家,色空;周易:阴阳。孔子与孟子对“仁”的解释儒学的基本出发点,是社会伦理道德,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受到关心爱护,这种关心爱护就是“仁”。“樊迟问仁。子曰
2、:‘爱人。’”。(《论语·颜渊》)“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为人要以忠孝为本“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弟子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尽孝,尽忠,尽心,尽力“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尽孝以报答父母,尽忠以感谢国家与企业,尽心以为人,尽力以做事。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中国哲学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五种东西决定的,叫“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
3、”。一命,命是一种起初的定势;二运,讲的是乘着时势而起步与运转;三风水,讲的是人与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四积德,讲的是德业的积累存储;五读书,读书改变气质,读书使生命自我成长。永不衰竭的人生动力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以载物。”(《周易》)三才:天地人“德配天地”的境界。岳麓书院讲堂对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旷敏本“德配天地”
4、的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中庸》)(有天道焉,有地道也,有人道也,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周易》)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大成殿楹联)“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文言·乾》)“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中国人这种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思想来自于《周易》的智慧。道贯古今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极高
5、明而道中庸(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忧乐圆融的人生境界范仲淹《岳阳楼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具有这种品格与胸怀的前提就是要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中标举的“古仁人之心”。只有志士仁人才能够超出物质利益的诱惑,超出个人的私念:在朝为官,不忘百姓;被贬江湖,不忘其君。太平时忧天下,危难时担天下。进也忧,退也忧。就是无私奉献,忧乐天下,这是最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宝贵精神财富。
6、立德树人,任重道远《论语·泰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道家顺应自然的基本理论道家的核心思想定位在道。道就是顺应自然,取法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庄子说:“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庄子•在宥》)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
7、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八章)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最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安于卑下,心地深沉,交友、说话、处理政务、办理事情等都应像水那样,自然,质朴,坦诚。正因为与物无争,才不会有过错。贵柔之术,牙齿不在舌头在老子认为柔弱能够战胜刚强。老子认为生的状态就是柔弱,所谓“人之生也柔弱”、“柔弱者生之徒”,因此主张“守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