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88156
大小:104.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7-12-19
《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讲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错配到脱落:介词“于”的零形化动因与后果0.前言0.1现代汉语中,由介词“于”构成的“于X”短语①,虽然有时也可以充当状语,但主要还是充当动词、形容词的补语。从分布来看,“于X”充当补语有两种格式——间隔式与紧邻式:S1集众家所长于一身/融古今中外之优点于一体/集中精力于生产建设/阻击敌军于国门之外。S2生于革命战争年代/霜叶红于二月花/只好求助于心理医生/更适合于上了年纪的老年患者。毫无疑问,只有在紧邻式中,“于X”才有可能与前面的动词、形容词或者动素、形素(下面统一用V/A标示)连用②。而且,同样是“于X”同“V/A”紧邻连用,
2、由于“V/A”的音节、性质和用频不同,导致的后果也不同。当“于X”位于单音节V/A后面时,“V/A单+于”虽然都可以构成双音节韵律词,但句法上一部分“于”仍保持介词不变,比如“建于、优于”的“于”;而另一部分则已分界转移(boundaryloss),虚化为构词后缀。比如“位于、陷于、敢于、勇于”中的“于”③:S3位于浑源县境内的悬空寺,建于半山腰的悬壁上/女性在声音定位、色彩辨别方面,要明显优于男性。S4如果货币循环一旦停止,社会经济就会陷于瘫痪/敢于尝试、勇于承认失败,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差异在于“V/A单”的粘着度以及跟“于”的
3、共现率,粘着度、共现率越高,“于”越可能成为词缀。当“于X”位于双音节动词、形容词后面时,一部分“于”仍然维持介词不变,比如“纠缠于、消失于”的“于”;但也有一部分已转移后附,已成为或接近一个类后缀,比如“取决于、有利于”的“于”。与“V/A单+于”最大的区别在于,“V/A双+于”构成的是个三音节的超音步结构体,所以,无论是仍保留着介词性还是已接近类后缀,这两类“于”都有可能脱落而不在表层出现:S5既然如此,又何必纠缠于表面的各种各样的数字呢?/如今忽然走红,日子反而过得累了,要顶住行内的骂声,纠缠()各种官司,还要操心演出的场地和观
4、众。S6梅雨期的长短和雨量的多少,取决于冷暖空气的强度和进退的时间/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除了天分、努力之外,还要取决()其他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因素。0.2本章讨论“V/A双”(下面简为“V/A”)后面的“于”在零形化过程中是如何导致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功能转变的。依次从四个方面分析:首先考察“V/A于”的构成、类别及其“于”的性质,然后探讨“于”附缀化和零形化的历程以及历时演化与共时变异的关系,进而分析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因“于”脱落而获得的及物性功能,最后探讨导致附缀“于”错配与脱落的动因。0.3本章例句分别引自于陕西师大编制的《汉藉全文
5、检索系统(二)》和北京大学语料库以及通过网络搜索到的当前新闻报刊中的用例。为了便于核对,例句均注明出处。1.类别——构造方式与附缀特征1.0本节考察“V/A于”的类别及“于”的性质。根据结构方式,可以将“V/A于”分为专用和通用两大类④;“V/A于”的“于”则分别处在“介词→后附缀→零形式”连续统的某一阶段。1.1“V/A于”的类别。专用类“V/A于”都是前有“不、有、无”等专用语素的三音节语法词。根据语素之间的结构和层次关系,大致可以细分为两个小类:a类都是由专用语素“不/有/无”+词根“V/A单”+类后缀“于”构成的三音节语法词。
6、主要有“不安于、不亚于、不便于、不次于、不等于、不甘于、不利于、不善于、不少于、不同于、不限于、不易于、不至于,有别于、有负于、有愧于、有碍于、有利于、有益于、无异于、无益于、无愧于”等⑤。例如:(1)……昨日该片在宁试片,观众以及业内人士都对这部影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机器侠》有“笑泪并收”的效果,不亚于刘镇伟的经典之作《大话西游》。《<机器侠>在宁试片获肯定》2009年08月15日)(2)彭清华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势不可挡的深刻描述,……有益于香港社会认识国家、认识国家和香港的关系,从而抓住机遇,再创辉煌。(《国家发展启示深香港
7、机遇要抓紧》2009年07月24日《文汇报》)(3)作为年轻人,我们应以此次活动为契机,重温前辈的惊天伟业,追随先烈的光辉足迹,做一个无愧于先烈、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人。(《向那些陌生的面孔说一声“抱歉”》2009年07月21日《人民日报》)a类三个语素间的构造层次,既有“(不/有/无+V/A单)+于”,也有“不/有/无+(V/A单+于)”。a类的“于”可以脱落,专用语素也可以不用;所以,还可以兼有双音节词“V/A单于”。例如:(4)而这个“上级”又往往或因为距离太远不便()监督,或因为对于自己选拔的干部过于信任不会监督,或为了不
8、担待失察之名而不愿监督。(《腐败“年轻化”监督权力缺失是主因》2009年07月24日《法制日报》)(5)而中国移动也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几乎所有的用户都在指责其资费过高,按流量计费不便于统计,以至于上网本和上网卡市场反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