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878283
大小:4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6-12
《错误资源课题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时间:2012.5.15立项号XKT20120551课题名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应用研究负责人党淑梅所在单位平利县城关小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是正常现象,当我们走进课堂,不难发现课堂的生机勃勃,当我们真正深入课堂同样也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存在许多不如意的地方:在当前的教学中,还有很多老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课堂教学追求的效果是“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稍有闪失便自责不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
2、错,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即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有难度的题目,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及纠错过程。面对课堂上的学生资源,教师往往看中的是那些准确无误的资源,对学生的错误资源往往加以躲避,更不要说去利用这些错误资源。课堂本身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课堂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处理得当会使整节课锦上添花! 二、研究意义 正视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并加以利用是以人为本教育观的体现。将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很
3、好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完全可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而且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纠错能力,使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并能达到以下效应:(1)通过教学过程的“发现问题—应用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形成一定的课堂错误资源的捕捉,利用理论去实践;(2)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同错误进行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通过错误资源的利用,提高教师捕捉并利用错误资源的能力,使得我们的孩子在“错误”中成长,课堂因“错误”而精彩!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叶澜教授在《重剑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
4、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地回答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本可预见性,这样的错误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构建。 2、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 3、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
5、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课堂使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力。 二、研究目标 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学生的错误生成,积极分析解决问题,高度重视错误资源是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确定以下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捕捉、利用错误资源的能力及自我思变的能力,形成一定的课堂错误资源捕捉、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2、针对学生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同错误,研究各种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的效果,以此来提高我们的课堂
6、教学效率。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学生产生错误资源的原因,确定错误类型; (2)错误资源对对教学的影响及其地位研究; (3)通过研究形成稳定的课堂教学模式; (4)错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艺术研究(对错误资源的利用); (5)学生在课堂上对捕捉错误信息能力的研究; (6)归还学生出错的权力,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给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渴望。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三步实施: 第一阶段(2012.3—2012.4)准备阶段:申报课题,理论学
7、习,查找、收集资料,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12.5-2013.4实施阶段:(1)记录、归纳教学中学生易出错的题型及学生对待错误题型的态度和错误原因;(2)反思出错的原因,探索运用错误资源指导学生学习;(3)撰写教研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阶段性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 第三阶段(2013.4-2013.5)总结结题阶段:统计数据,总结研究过程和实效以及反思问题,撰写结题报告,收集整理资料装订成册及后续研究、成果推广。 三、策略与方法 (1)观察法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知识类型和某一知识点错误的概率做
8、一记录; (2)个案法通过的实验班级学生的个案研究,掌握不同学生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和内容的差异性,根据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效运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