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875514
大小:23.9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6-12
《记叙文常考知识点和专项练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文阅读理解练习资料记叙文常考知识点及专项练习☆知识点总结:一、阅读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二、主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1、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答题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或思想感情(有很
2、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1)写人:本文记叙了……表现(赞扬)了……的品质(精神)2)写事:本文记叙了……(事),说明了……(道理)。3)写景:本文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4)写物:(很有可能)借物喻人,借写……歌颂了……(人)的……品质(精神)。4)童话、寓言:本文通过……(故事),告诉了……道理。三、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
3、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四、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 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方法一)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文章通顺的字词。(方法二) 五、文章的写作顺序。 5语文阅读理解练习资料1、时间先后顺序。 2、地点变换的顺序。 3、事情发展的顺序。 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六、词语可否替换或删除?问:某句话中某个词语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答:1)进行判断,一般不能替换或删除;
4、2)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3)换(删)之后有何效果4)下结论:所以不能换(删)。回答格式: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之后就变成……,与实际不符合。※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
5、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练习题:(一)父亲的“名片”父亲整天只知道干活,我便少了管教,成了小狗一条,整天上房爬坡,撵鸡赶狗,无所不为。这时,村里人每见父亲,总是笑着打趣:“老三,你可养了个好儿子!”父亲脸一红,摇头叹息:“别提了,败家子,丢人现眼!”言罢,还恭恭敬敬给人家递上一支烟。上学后,仍然顽性难改,有一回竟严重到请家长的地步。当那位戴着瓶底的老师见到父亲的老实相时惊讶得险些把瓶底
6、晃下来你就是他父亲不像不像5语文阅读理解练习资料您那宝贝儿子哪一点像您把您的脸都丢尽了打架逃学剪女孩的头发我不记得是怎样回家的,但见父亲不言不语不吃饭时,才真正明白:我的好坏就代表着父亲的脸面,是父亲向外人展示的一张“名片”。汗与泪的付出,终有收获的时候。小学升初中我全乡第一,初一、初二均全届第一,参加竞赛获二等奖。“名片”变了,父亲也变了。当父亲被请到颁奖大会上时,激动得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我就是这娃的爹。”全场笑了,我也笑了。我终于成为父亲引以为自豪的“名片”了,父亲也终于可以在众乡邻面前提
7、起自己的儿子,可以在一片啧啧称赞声中坦然接过别人的一支烟了。(1)给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①打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坦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汗与泪的付出,终有收获的时候”。这句话在文章的表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这句话的含义是:(在正确答案的后面括号里打“√”。)
8、 ①因为付出了汗与泪的代价,总是会有收获的时候。( ) ②因为付出了汗与泪的代价,终于有了收获成功和喜悦的时候。( )③因为付出了汗与泪的代价,终于到了收获成功和喜悦的时候。( ) (4)文章中所说的“名片”指的是:( )①父亲介绍身份的证件。 ②父亲的脸面。 ③我的表现。 (5) 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地方,从写作的角度想一想,以下哪些说法正确:(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①这两处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通过不同的言谈举止,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格尊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