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三重境界.doc

教学的三重境界.doc

ID:55854669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10

教学的三重境界.doc_第1页
教学的三重境界.doc_第2页
教学的三重境界.doc_第3页
教学的三重境界.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教学的三重境界.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的三重境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相对于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学”,总少不了教师的“教”。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怎么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致道出了教 师的职责使命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容自然有许多的变化,也更为丰富,然其精髓仍表现为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向学生传授学业知识、教授技能方法;解决学生在求学、生活上的困惑。随着现今知识信息数量的剧增及升学指挥棒的调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重授业而轻传道,重知识获得而轻思维方式的培养。这明显偏离了教育要“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

2、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如何“教”才能让学生学有成效并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一 直以来都是教育者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教师的“教”有三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思想。授之以鱼——教知识我们经常看到一成不变的课堂模式,就是:概念,定义,定理,例题,学生练习,布置作业。即使是复习课也是这样,花上十分钟左右时间先进行概念复习。其遵循的 逻辑,就是词汇没有弄清楚,就无法理解完整的句子。把存在广泛联系的概念,教成了陈述性的识记性知识,鲜活的课堂也变得呆板枯燥。当代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

3、型,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催生了知识信息数量的与日俱增。这充实了教师的教学内涵,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应试的导向和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尽可能多地进行知识点的罗列,学生则像复印机一样忙碌地誊抄笔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仅仅将学生摆在教学的从属地位,老师说,学生听,锻炼的只是学生的识记能力,培养出的只不过是亦步亦趋的追随者。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将书本的概念反复讲解,却很少作迁移和应 用。或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熟悉某类问题。这种教学就好比牵着学生的鼻子在田里耕耘,学生的主动精神无从

4、发挥。教师往哪边牵,学生就往哪边走,就概念而概 念,就知识而知识,没有作进一步的横向引申和意义理解,即使有方法也是作为知识而呈现的方法,学生学得既苦又累。一旦离开了教师的鞭策和指引,就寸步难行 了。“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学记》)谈及的正是教师照本宣科一味赶进度,不能使学生安下心来学习并有所领悟,这样的教学方法是违背教学原则的。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包括必要的符号、概念、命题的学习。正如

5、不知道何为加减乘除,自然不能深入学习数列运算。知识是工具,是可以量化 的“知道”。教师需要讲授知识,然而不应仅仅停留于讲授知识。要讲清楚知识的生活、科学、思想意义。囿于知识层面的教学限制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学生所了 解的仅为课堂内教师所讲述的,课堂的生成性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必然受到制约。强调以“知识为本”的教师常常要求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多读多背,靠机械的重复 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把知识传授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割裂了育人与教书的关系。其结果是导致人的单向[1]发展愈演愈烈,桎梏人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学

6、会学习,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掌握方法,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化。授之以渔——教方法新课程强调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从重知识讲授向方法指导转变,从接受学习到学会学习转变。然 而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学生,每天早出晚归到教室里学习读书,上课也很认真听讲,然而效率却很低,作业的完成情况不容乐观,考试成绩也不尽理 想。为何?这些学生往往只注意了对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联结这些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比教授知识更高一层次的是“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本 领。  在课堂上,我们经

7、常看到一些教师,一上来就抛出问题,在问题解决、方法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回顾知识,用方法把知识串联起来,使知识有附着点而不再孤立存 在,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符合认知规律。遗憾的是,不少教师以应试为导向,通过习题的不断演练来强化方法的习得,使教学局限在方法技能层面上, 为方法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师把一个问题往黑板上一放,三言两语得出解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老师讲的方法进行操练,教师则流动察看学生的操练情况。问 题讲完了,学生也会做了,但学生依然没有明白为什么要使用这个方法,问

8、题的突破口在哪里。靠这种“题海战术”,学生练得再多,其学习能力仍然没有真正增 强。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学生,听老师讲都懂,方法公式等也能背得出,但问题稍有变化,质同形异,自己操练起来就困难重重了。这就好比把钓鱼的本领教给学生了,学生拿着工具和习得的方法去钓鱼,却不一定能够有所收获。为何?忽略了方法的实践应用及使用条件,以及如何在不同条件下的灵活运用。因为这些方法都是老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对学生来说还是外在的,而非自己悟得的,没有进入他的认知本体。教师清楚这些方法使用的条件,而学生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