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实践应用.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实践应用-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要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正确的选择和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现代许多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都只注重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这样的教学活动未能充分挖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获得知识的潜能,未能摆正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二者之间的关系。而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在教师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本文拟以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为例,对讨论式教学法的意义,课堂实施及应用时需注意的问题进行初步分
2、析。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及意义所谓讨论式教学法,是指以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程序,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由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以讨论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学思想的一个解放,它提供了师生集体研究、探索问题的条件和环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首先,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改变灌输式教学法。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只满足于传授知识,而应该善于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而讨论式教学法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形式。因为讨论式教学法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引
3、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问题,并在思考、分析、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基本能力,从而实现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其次,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学生从被动听课,记笔记转变为主动查找和阅读大量参考资料,拓宽知识面,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讨论式教学法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都能有效的各抒己见,听取他人意见,与他人沟通,依靠集体的力量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二、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语文课的讨论必须要经过缜密的设计,科学的指导,才能循序渐进
4、的完成整个讨论过程。一般而言,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课题准备,小组讨论和教师总结。首先是课题的准备阶段,这也是课堂讨论的前提。在这个阶段需要学生和教师双方积极的参与。语文课任何一切新课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教师都应该首先从辅导学生读书入手,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设问、质疑,读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应该准备设计将要讨论的问题,小组的编排,以及拟写讨论的提纲等等。在问题设计方面,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同时又要把握住题目的难易程度。例如在问题设计时可以从矛盾型问题入手。课文中难点、疑点和各种矛盾的交会处,往往是阅读理解的某些障碍需要由此突破的关键
5、。选择好课文阅读的突破口,组织学生议论,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如在《鸿门宴》的学习中,设计“有人认为项羽的性格中具有‘妇人之仁’;有人却认为项羽具有‘君子之度’,你是如何认为的?”主题的讨论,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整体把握和理解了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收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其次是小组的讨论阶段,也是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质性阶段。讨论的类型有多种,可以班级自由讨论,也可先小组讨论,后全班发言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无论哪种形式的讨论,教师的角色都非常重要,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和引导者。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充裕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以便更多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中去。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介
6、入并发挥导师的作用,当讨论偏离主题或一时受阻时,要及时发现和调控,为学生提供及时的点拨和引导。最后是讨论的总结阶段。在讨论结束时,教师对讨论要作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在评价总结阶段教师应该注意激励的运用。对学生正确的观点特别是对有独特见解的发言以及对平时不爱说话同学的发言,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可以把学生的正确观点重复一遍,甚至直接引用学生的用语。对不正确或非主流的观点,不能无情地否决,而应先称赞积极性,然后将其错误观点一步一步引到正确观点的“轨道”上。激励性的评价,能使
7、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三、小结总之,讨论式教学正是这样一种促进自我教育的教学方式。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能力及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心理、思想、审美等各方面的素质都能得到磨练和提高。同时,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备课要更加充分,知识面要更加广泛;上课时要更加灵活地组织协调、处理好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只要本着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信念,就一定会使这一传统而又极具现代教改意识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