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839110
大小:6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6-09
《高考作文讲座.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青春朽与不朽”作文探究各位高三语文老师:上午好!今年我有幸参加了高考阅卷,收获颇丰。今天我向各位新一届的高三老师分享一下这次阅卷过程中获得的高考作文的批改信息和高考命题信息。一、今年高考作文题的特点高考作文题以及作文阅卷情况历来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今年延续去年的“新材料作文”题,考生不会感到陌生。但今年与去年也有不同,不同在于,去年的材料是叙事性的感性材料,今年则是概括性的理性材料,性质不一样。一为哲思,一为故事。今年重“聚焦”,去年贵“多元”。可以说今年的作文题是一道高度聚焦而又颇富哲学意味的智慧命题。题目用“有人说”和“也有人说
2、”的形式,明示了“青春不朽”和“青春易逝”两种不同的看法,写作的指向比较明确,焦点是:“青春,朽与不朽?”表面看来,这是围绕“青春”“朽”与“不朽”的两段话语材料,究其本质是关于生命“朽与不朽”的终极拷问。考生自己“选取角度”,只要抓住“朽”或“不朽”,从“青春”、“生命”等话题入手,进行记叙或议论,均属切题。这样的题目体现了“不在审题上难为考生”的命题思想。考生写起来一般不会走题。当然在批改的过程中,也不是完全没有走题作文,如样卷11《青春礼赞》只谈“青春”,述说为“青春的冲动”而付出了代价,受到了惩罚,未谈及“朽”与“不朽”。这就只
3、能是五类卷38分了。另外更离谱的是写“实事求是”,每天这样立意的文章也能批到两三篇。如样卷12,完全忽视两则材料的基本含义是青春朽与不朽,而只是从材料中任意提取“天真”和“自欺欺人”两个词语大发议论,归结出来“实事求是”的中心论点。属于典型的走题作文,评为六类卷27分。高朝俊先生曾经分析今年的作文题,他说:“这道试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考生自己的生活故事,考生平时积累的有关青春的格言、名人的励志故事等,都可以成为本文的材料。语文课本、语文读本中这方面的材料也很多。在选材方面简直可以说是俯拾皆是。立意方面,写“青春不朽”或“青春易逝”都符
4、合题意,只要自圆其说,说出道理来就行。这是一道平易的题目,平就是平常、平朴,易就是容易,好写。”二、审题以及立意在明确了写作的话题之后,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还需要对这两段话的仔细分析,第一句“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貌似矛盾的一句话,体现的基本价值判断是:物质层面,没有什么是不朽的;精神层面的青春等是可以不朽的。第二句“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其内容由三个分句组成:第一分句,“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是承“有人说”而来的概括和判
5、断,有三层含义:一是持“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观点的只是“青年人”;二是“青年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年轻的自己“有朝一日会老去”;三是青年人所说的“青春不朽”是指“容颜”“身体”等。第二分句。“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这是建立在前一句概括和判断基础上的进一步引伸和推导,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知觉”和“觉解”;只是一种“天真”,而不是“科学”和“理性”。第三分句,悄悄转换了对象,变为“我们”。我们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老”的信念;这种想法是自欺欺人的。于是我们可以用简表表示为青春身体(
6、可朽)青春精神(可不朽)第一句,强调了“精神”,故曰“青春不朽”;第二句,强调了“身体”,故曰“青春亦朽”。专家组在翻阅学生的作文后,发现许多考生习惯于熟点写作,多以“青春不朽”为题,于是向阅卷老师提出了特别说明:①看“青春”的界定是否恰当。“青春不朽”或者“不朽青春”的判断,均建立在精神层面的“青春”之上,因此,必须判断其所写内容是否体现“精神青春”的特征,如“靓丽”“朝气”“纯真”“冲动”“张扬”“青涩”“梦想”“好奇”等相关特质。如果全文没有关于“青春”精神特质的描述或诠释,则视为概念模糊、判断失当处理。这类文章,原则上不能及格。
7、②看是否“讲道理”。重点判断是否对“精神青春”“所以不朽”或“怎样不朽”进行分析和论证,是否言之成理或自圆其说。凡能够在分析和论述中得出“不朽的是沉淀在人类心灵中不会消失的东西,不朽的青春是一种来之于心也存之于心的东西”之类的结论,应该视为见解独到和深刻,虽无深刻独到之见解,但能在常识、常理范围内有分析,有议论层次,说理有一定智慧,写作功底较好,可判为二类卷;如果见解平常陈旧,止于浅表,论证分析比较简单,虽形式上中规中矩,判为三类卷或四类卷;如果仅仅是“青春不朽”的整体打包,或者堆砌熟知的事例故事,原则上判为“五类卷”。③对于把“青春”
8、理解成一种“记忆”,或者通过“校园青春记忆”等故事进行演绎,务必关注其“青春记忆”是否刻骨铭心、永志难忘甚至薪火相传。如是,可视为切题;否则,视为偏离题意。三、判分原则、例文分析及启示专家组还提供了判分原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