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82621
大小:361.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7-11-16
《九年级语文下册《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课件2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孟子︾两章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
2、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朗读节奏举例: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读音举例夫郭粟寡戚畔fúguōsùguăqīpàn实词解释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郭:古义指
3、外城。今义指姓氏。环:围。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固锋利。米粟:泛指粮食。委:放弃。去:离开。域:原指界限,课文的意思是限制。固国:巩固国防威:震慑。至:极点。道,即指仁政。得道,即指施行仁政寡:少。亲戚:古义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畔:同“叛”。顺:归顺,服从。虚词解释1、环而攻之而不胜第一个“而”表修饰,解释为“着、地”。第二个“而”表示转折,解释为“但是、却”。2、夫环而攻之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发议论。3、然而不胜者这样,可是。4、三里之城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字。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介词,解释为“凭、靠”
4、。阅读思考1.本篇文章谈的是战争问题还是政治问题?2.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三者之间谁最重要?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4.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
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进攻“不胜”-------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去之”-------地利不如人和(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助道寡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战争进攻: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治国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天下畔之文章特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善用排比,加强语势。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三句,铺排而下,从反面否定了“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使后文主
6、旨鲜明地呈现于读者眼前,突出“人和”的实质是要施行仁政,即“得道”,而并非此三者。了解孟子文章的铺排气势,不仅有助于理解文意,也有利于掌握背诵的条理性。合作探究同学们都知道,秦始皇因为暴政而导致天怒人怨,终于在秦二世时,暴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秦始皇说些什么?比一比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亲戚畔之池非不深也3加点字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翻译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
7、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