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821071
大小:433.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6-08
《大学(节选)剖析.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学(节选)《礼记》阅读导引儒家修德为政之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灵,时至今日,它仍然在人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是儒家思想的集中反映,请沿着儒学的“三纲八目”,寻其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的阶梯吧!《礼记》简介《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系中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本。内容广博,门类杂多,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等的问答,论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
2、哲学思想该书的最初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他们各自辑录一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来《大戴礼记》散佚不全,而戴圣选编的《小戴礼记》流传下来。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注解,简称《礼记》,流传至今,盛行不衰,西汉时列为五经之一,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小戴礼记大学简介“经”一章孔子的原话曾子记录“传”十章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初读感知理解下列词语:大学之道明明德在亲民知止而后有定致知在格物壹是所薄者厚注意文言句式:未之有也(
3、宾语前置)即:未有之也第一层阐述“三纲领”的内涵和意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道德高尚,并且能够把这高尚的道德推广于全民和天下的人。第二层阐述“八条目”的内容和相互关系:八条目是实现上述所说的教育宗旨或目的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第三层指出,修养性格是所有人的根本。“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道德修养、修心炼己是治理人心和德治社会的前提。修心炼己、实践道德的目的,是为了以德治国,使天下太平安定,使民族复
4、归道德社会的状态。阅读探究《大学》提出的为学修德的“三纲领”是什么?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提出的为学修德的“八条目”是什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既是为达到“三纲领”而设计的条目功夫,也是儒家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步的阶梯。这个进修过程包括“内修”和“外治”两个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大学》把修身规定为自天子以至于庶民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具有怎样的进步意义?这既指明了没有特权置身于修身之外,又提出普通
5、百姓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不能把修身当做无关紧要的事。修身就是关注自我,认识自我,审视自我,完善发展自我。可见以修身为本就是将培养、完善、发展自我的自觉性置于极端重要的地位,这种思想能极大地增强个体自强不息的内在的精神生命力。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境界。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格、致、诚、正、修、齐、治、平”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总是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经”译文:大学的宗旨
6、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
7、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艺术特色一、是用词精警,句式简短,语言简洁,含义深邃,具
8、有诗的韵味。二、是排比和蝉联句法的运用,读来语气连雄辩滔滔,具有强烈的逻辑感和不容置辩的气势。三、教义深刻,提出修身是治家、治国、治理社会的根本。阅读拓展《大学》“传文”第五章释“格物致知”【原文】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译文】这就是懂得道理的根本,这就是认识事物的最高境界了。【朱熹补文】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