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粤教版)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粤教版)

ID:5581837

大小:3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7-12-19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粤教版)_第1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粤教版)_第2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粤教版)_第3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粤教版)_第4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粤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粤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粤教版)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资料第一、二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能证明地球是球体。2地球的大小P10图16: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约1亿平方千米。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做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结构见P12图193P12图111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的圆圈,叫做纬线。形状是圆,长度不等(但纬度相同的两条纬线长度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变短),指示东西方,相互之间平行。4P12图110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

2、直相交的弧线叫经线。形状是半圆,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交于南北极。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经线和纬线交织构成经纬网,用于定位。经度P13图112:用于标识不同的经线;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地表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台旧址),该线以东的180°经度称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该线以西的180°经度称为西经(用字母“”表示);经度变化规律: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6纬度P14图11:用于标识不同的纬线;0°纬线即赤道,最长纬线;赤道以北的90°纬度称为北纬(“N”),以南的90°称南纬(“S”);纬度变化规律: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

3、。7东西半球分界线P13图113:20°和160°E。东半球范围:20°→0°→160°E;西半球范围:160°E←180°←20°。判断某点位于东西半球的方法:如该点经度<20°则在东半球;如经度>160°则在西半球;经度在20°-160°之间,是东经则在东半球,是西经则在西半球。8、南北半球的分界线P14图116:赤道。判断某点位于南北半球的方法,如该点纬度为北纬则在北半球,如该点纬度为南纬则在南半球。9判断某点位于五带的方法P20图123:如该点纬度<23°则在热带;如纬度在23°-66°之间则位于温带(是北纬则在北温带,是南

4、纬则在南温带);如纬度在66°-90°之间则位于寒带(是北纬则在北寒带,是南纬则在南寒带)。10判断某点位于低、中、高纬的方法:如该点纬度在0°-30°之间则位于低纬度,如该点纬度在30°-60°之间则位于中纬度,如该点纬度在60°-90°之间则位于高纬度。11地球的自转P17图119: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自转方向:从侧面看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北逆南顺);自转周期为24小时(或1天)。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更替和时差(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地点的时间比西边早)。12地球的公转P19图121:地球

5、围绕太阳的运动;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是一年。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五个热量带的形成等。13五带P20图123:根据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以南回归线(23°S)、北回归线(23°N)和南极圈(66°S)、北极圈(66°N)为界分为热带(气候终年炎热,有直射现象)、南温带和北温带(四季分明,无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南寒带和北寒带(气候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14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方向: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线定向/经线指南北,纬线指东西;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定向(箭头一般指示北

6、方);无经纬网无指向标的地图用一般方法定向,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表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有数字式、线段式、字式三种表示方式;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是个分数,分子是1,分母越小,比值就越大,即比例尺就越大(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的实地距离也就越短),反之,该比例尺就越小;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P29图216-217,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显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显示的地理事物越简略。。▲图例P30图218: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用说明各种地理事物

7、的字数字。1地面高度的两种表示方法P33图220:海拔(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地点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等于两点的海拔高度之差)。1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①地势高低:数值越大,地势越高;数值越小,地势越低。②坡度陡缓P3图222: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坡度越缓。③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P3图223:顶(一组闭合曲线,外低内高)、盆地(一组闭合曲线,外高内低)、鞍部(相邻两顶之间的低地)、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一般发育有河流)、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合处)。17陆地表

8、面五种基本地形P36图22:地(海拔较高,>00米,峰峦起伏,坡度陡峻);高原(海拔较高,>0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