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808753
大小:9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3-09
《文言文1知识清单之18大虚词.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文知识清单之18大虚词1.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或“却”,然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
2、、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⑥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掩口胡卢而哭。(《促织》)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归。(《促织》)(3)通“如”,好像,如同。军悸而坏都舍。(《察今》)(4)复音虚词“而已
3、”。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2.何(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翻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
4、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2)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语气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4)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列兵而谁何。(《过秦论》)(5)复音虚词“
5、何如”“何以”。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3.乎(1)语气助词。①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桓晋文之事》)欲安所归乎?(
6、《赤壁之战》)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③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④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捕蛇者说》)天乎,人乎,而竟己乎。(《祭妹文》)⑤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2)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对”“对于”“给”“向”“跟”“比”等。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秋水》)吾尝疑乎是
7、。(《捕蛇者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3)可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4.乃(1)副词。①于是,就。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屈原列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②才,这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却,竟然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④只,仅仅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
8、,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有时译为“这样”夫我乃行之。(《齐桓晋文之事》)(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原来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