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80785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19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_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顶碗少年》教学反思《顶碗少年》教学反思昨天上了《顶碗少年》这一节,效果感觉还可以。一个是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还比较透彻,另一个是提的几个问题以及练笔安排都基本达到了目的。下面简单地说说这节的反思。第一,的作者是赵丽宏,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他的《雨》和《与象共舞》,所以导入这里也有让学生复习了旧知,回忆之前这两篇写了什么,对他的有什么印象。我觉得《雨》的风是清新空灵的,《与象共舞》则写出了象与人相处的和谐。而《顶碗少年》跟之前的写作对象不同,这里是在写人,但三篇都有共同之处:内容力求真善美,表现手法生动
2、多样,处处字斟句酌。也正如网上对他的评价:“读赵丽宏散,无论是《壶碎了,诗还在》里,和坛前辈、同辈友人,或深或浅、或长或短交往的追怀;还是《灵魂的故乡》中,对艺术的沉浸、寻觅、赏读;还是《记忆中的光和雾》里,那些美妙的闪烁、漾动、翔游……一个强烈印象是“真”。真诚,真实,真切。”也正如此,作者想透过手中的笔,追求将世事沉浮、世间万象中一份永恒的“真”,倾诸字。而这份“真”,往往是与世俗之风保持距离。所以赵丽宏这样说道:“当媚俗的声音铺天盖地时,你的低吟浅唱也许遭人侧目,你尽可以放弃自己,可以放大
3、或者改变了嗓门,用陌生却符合时尚的声音喊叫,这也是一种自由。也许有人为你叫好,而你却将在叫好声中毁灭了自己。失去真诚,是何等的可悲!”读他的,仿佛总能在热闹处找到宁静,繁华处找到圣洁之地。第二,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惊心动魄的过程,主要通过正面描写顶碗少年的动作与神态,表现他表演的技艺高潮与难度大,侧面描写碗、观众等表现表演口人心弦。三次表演情景很类似,特别是紧要关头:第一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这意想不到的失误,第二次:……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
4、……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不及了。第三次: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我们可以看到,三次描写同中有异。一是描写碗的晃动,分别是“摇晃得厉害”“故意捣蛋,……跳起摇摆舞”“剧烈地晃动”,一次比一次难,一次比一次扣人心弦。二是描写少年的表演,第一次碗掉下是“突然”的,“意想不到”的;第二次是“急忙摆动”,可见少年在这时是做出了补救,但却控制不了。第三次,描写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说明他这次是吸取了教训,稳操胜
5、券。描写的变化,暗示着情节的变化,这就是本细微之处的秘妙。可见,描写一个相同的事物或情景出现三次或多次时,需要引导孩子在相同处写出不同,写出变化。第三,想象补白要符合语境,做到联系上下,尽量还原本,莫矫情,过犹不及。这节练笔、想象补白的地方很多,比如说三次表演的成败,顶碗少年分别会怎么想,老者会向少年说什么,结尾的省略号含义是什么,等等,都可以根据情况去安排。但这节有两个地方引起了我的注意:练笔(1):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人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
6、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摇,嘴里低声说了一句:“”。请了两三位学生,多数的人是这些写:不用怕,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要轻易放弃,不要畏惧困难……大多写得都是在讲道理,说教味十足。我意识到学生还是未能联系上下,从语境中出发去思考如何补白。接着我引导他们为什么老者要“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摇,”其实就是因为前说到的,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抚摩”是鼓励,“摇了摇”是摇醒他,莫发呆、莫失掉信心。于是后有孩子这样补充道:
7、“孩子,不要怕,你平时训练不是做得很好吗?放轻松,再一次。”多人性化的话语,谁听了能不重拾信心呢?也许,补白就是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展开想象。这样写出的话,看似平淡,但更促进孩子写作意识的提高。练笔(2):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按照导读提的问题:“……说说你从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请你联系实际,把你的感受写一写。)学生写完交流,大多能围绕“面对挫折,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这样的主题联系实际谈
8、感受。正当我觉得我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时,无意间看到了《顶碗少年》的原,结尾是这样写的: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这位顶碗少年,当时和我年龄相仿。我想,他现在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相信他不会在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上退却。我确信,他是一个强者。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全部是在讲道理,而是多了一份对回忆的梳理,多了一份对“顶碗少年”的祝福。如果自己看了原,问题我会设计成:以后,“顶碗少年”将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