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翅粗糙表面的各向异性及机理分析.pdf

蝴蝶翅粗糙表面的各向异性及机理分析.pdf

ID:55745016

大小:479.67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06

蝴蝶翅粗糙表面的各向异性及机理分析.pdf_第1页
蝴蝶翅粗糙表面的各向异性及机理分析.pdf_第2页
蝴蝶翅粗糙表面的各向异性及机理分析.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蝴蝶翅粗糙表面的各向异性及机理分析.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33卷第2期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4月Vo1.33No.2JournalofChangchunNormalUniversity(NatumlScience)Apr.2014蝴蝶翅粗糙表面的各向异性及机理分析孙刚,邰志娟2,房岩,毕语涵(1.长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32;2.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吉林安图133613)[摘要]使用扫描电镜和接触角测量仪,观测了蝴蝶翅粗糙表面的各向异性,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蝴蝶翅表面微观复合结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具有显著的各向异性,并由此导致液滴在蝴蝶翅表面的滚动行为及自清洁性呈现各向

2、异性,正向滚动角<垂向滚动角<逆向滚动角。蝴蝶翅表面可作为纳米自清洁表面的仿生制备模板。翅表面的各向异性是蝴蝶长期进化的结果,对于蝴蝶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各向异性;蝴蝶翅表面;疏水性;滚动角;微观结构[中图分类号]Q964/Q969.4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602(2014)02—0065—03各向异性是图案结构表面的基本特征之一,因其在固体润湿性、疏水性、自清洁性理论研究和工程制备中的重要作用而广受关注L1-2]。许多生物在长期演化和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体表粗糙结构,以有效地适应生存环境。昆虫是自然界中唯一能飞行的无脊

3、椎动物,在地球上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昆虫为抵御尘埃、雾、雨、露等胁迫因子,形成了超疏水、自清洁、抗粘附等优异特性。蝴蝶作为昆虫中的一大类群,其翅表面具有隐身性、极速导热性、荧光性等,近年来成为仿生学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关于蝴蝶翅表面各向异性及其机理的研究仍很有限。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和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对我国东北地区常见的20种蛱蝶科蝴蝶翅表面的各向异性进行了定量研究,为制备纳米疏水和自清洁材料提供试验依据。1材料与方法蝴蝶样品于2012年7—8月采自长春市南湖公园、动植物公园和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隶属蛱蝶科(Nymphalidae)15属20种。将展翅后的

4、蝴蝶翅标本剪成5mm×5mm片段,用双面胶粘在扫描电镜样品台上,经过离子溅射喷金处理后,在扫描电镜(S一570型,HITACHI公司,Et本)下观察拍照。使用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OCA20型,Data—physics公司,德国),采用座滴法(sessiledrop)测量蝴蝶翅表面中室处图1蝴蝶(云粉蝶,Pontiadapl~we)的接触角。采用先滴后斜法测量翅表面的滚动角,包括正向滚动角翅表面微观结构的各向异性(水滴从翅基部到翅游离端方向的滚动角)、逆向滚动角(水滴从翅游离端到翅基部方向的滚动角)、垂向滚动角(与翅主轴垂直方向的滚动角)。首先将斜板样本台调至水平位置

5、,将水滴滴到蝴蝶翅表面,然后逐渐增加(每次1。)样本台的角度直至水滴滚落,记录样本台的倾斜角度作为蝴蝶翅表面在该方向的滚动角。进样器与样本间的距离为3cm,每个样本测量5次,取平均值。水滴体积为7.0l。整个试验在室温(22—25℃)下进行。2结果与分析2.1蝴蝶翅表面微观结构的各向异性[收稿日期]2013—09—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0475);吉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15162);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K201004);吉林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2009210,2010373,2011186)。[作者简

6、介]孙刚(1969一),男,辽宁大连人,长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通讯作者]房岩(1965一),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仿生学和动物学研究。·65·Rananigromaculata[J].GenesandGeneticSystems,2001(76):311—325.[18]StamatakisA.,HooverP.,RorgemontJ.ArapidbootstrapalgorithmfortheRAxMLWebservers[J].SystematicBiology200

7、8(57):758—771.[19]RonouistF.,HuelsenbeckJ.P.MRBAYES3:Bayesianphylogeneticinferenceundermixedmodels[J].Bioinformatics,2003(19):1572—1574.[20]NylanderJ.A.A.MrModeltestv2.Programdistributedbytheauthor,inEvolutionaryBiologyCentre,UppsalaUniversity,2004.[21]KartavtsevY.P.,LeeJ.S.An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