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面试-答辩.ppt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面试-答辩.ppt

ID:55734834

大小:685.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06-03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面试-答辩.ppt_第1页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面试-答辩.ppt_第2页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面试-答辩.ppt_第3页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面试-答辩.ppt_第4页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面试-答辩.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面试-答辩.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1、答辩(5分钟)聚焦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不会涉及知识类,考的是能否从教的能力)原则:紧扣题目。观点鲜明,简明扼要,有理有据。内容组织有条理、有层次,有逻辑性。第一点,第二点方法:通常是教学设计或实施中不足的地方,或是考官没有理解你的设计意图,希望能做细致解释或需进一步拓展的地方。常见的题目类型第一类教育知识。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基础理论和教育基本理念的熟悉程度。这类题目中经常会涉及笔试中的教育基础理论的问题,但是问题的侧重点更加注重教学及教学的理念。热点:新课程改革答题重点:侧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

2、色定位。例1:现代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民主平等,你认为在教学中要特别尊重学生的哪些学习行为?(1)独立的个体——独立性(2)发展的主体——主体性(3)独特的个体——个性和差异性例2:新课标中提到“学生与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请谈谈你的看法。这句话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补充: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学习者和研究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理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例3:对于小学生减负,你怎么看?表达观点:减负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很重要。减负

3、是作业量的减少,质的提高。展开:小学生负担重的危害来突出说明减负很重要。怎么科学布置作业?避免机械的重复,抄写、背诵。精选内容,形式多样。思维开拓、难易有别,自主设计。例4: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都表达了一种同样的愿望:希望自己将来能做马戏团的小丑。一位老师的评语是:“胸无大志,真没出息!”一位老师的评语是:“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请你对两位老师的评语分别做出评价。新课改理念下评价方式的转变。量化指标质性指标(质性评价)甄别选拔促进发展(发展性评价)个体竞争群体合作只看结果真实情境(客观评价)只重结果还看过程(过程性评价)

4、外部评价多元评价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就是要肯定和表扬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教育尤其适用于小学,因为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向师性强,对于教师无比的信赖和崇拜,教师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他们心中的圣典。因此,小学教师要认识到赏识教育的意义和无形的作用,用爱心和尊重来回应学生的信任,给学生以希望和满足。教育现象:教师急躁、不理智、粗鲁、体罚学生、只盯着学生缺点,不会发现学生的优点、用成绩来衡量学生。造成的后果:学生自卑、失去信心、自暴自弃,不利于心理健康成长,阻碍学生发展。理清思路,找到答题方向。第一位老师是批评,第二位老师是鼓励。原因是

5、老师的个人经验。误区就是忽略了学生的独特性。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自卑、失去信心,不利于学生成长。第二类学科专业类。①对试讲内容的补充问题。②学科专业设计理念方面的提问。③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实际相关联方面的提问。答题重点:①结合前面试讲的整体设计思路进行作答,不要脱离自己试讲的内容,造成相互矛盾的情况。②某一环节或设计理念的询问。这时考生要会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对内容设计的询问。在课程的导入、新授课重难点和板书设计等方面多加注意。③这类题目的出现就提示考生在设计所考察的讲课内容时就要考虑到设计一些环节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学生主动性的环节

6、,同时配有教师的指导和引导环节,这样就能从容的回答此类题目。补充: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学情分析)感知过程中学习的特点一是由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转变。(不善于自觉进入学习情境,需要教师引导。)二是感知手段的模式性和图示性。(直观教具、挂图、板图)理解过程中学习的特点一是由直接理解向间接理解过渡。(直接理解通常与各知觉过程融合在一起,立即实现的、不经过中介的思维过程。间接理解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从最初模糊的、不分化的理解逐渐达到分化的、精确的理解。)二是由形象性理解向抽象性理解发展。三是由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的转变。(低年级依赖于

7、教师的启发诱导,高年级逐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学习内容)巩固过程中学习的特点反复性和技能性。(运用各种复习方法,目的是能记住并回忆起所学的只是。各种练习是将知识转化能技能。)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活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重能力和方法)(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4)教学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教学法的问题例1:你认为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1)围绕重点设计问题。

8、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立足教材内容,把握教材整体结构进行问题设计。(2)启发性。(3)难度适中(4)逻辑性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