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陈晓南回忆父亲陈芳允院士二三事.pdf

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陈晓南回忆父亲陈芳允院士二三事.pdf

ID:55681269

大小:435.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24

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陈晓南回忆父亲陈芳允院士二三事.pdf_第1页
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陈晓南回忆父亲陈芳允院士二三事.pdf_第2页
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陈晓南回忆父亲陈芳允院士二三事.pdf_第3页
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陈晓南回忆父亲陈芳允院士二三事.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陈晓南回忆父亲陈芳允院士二三事.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SpaceInternational国际太空·总第424期SPACEFLIGHTFILE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陈晓南回忆父亲陈芳允院士二三事陈芳允院士(1916-2000年)是我国电子学家、空间系统工程专家,我国卫星测量和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副主席,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跟踪测量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全面参加了系统设计和建设工作。1983年,陈芳允及合作者提出利用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

2、,这一系统称为“双星定位系统”,成为后来“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奠基理论。他还相继提出了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方案。1986年,陈芳允和其他三位著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提出发展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对此,国家出台了《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这就是“863”计划,这个计划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在新的起跑线上快速发展的催化剂。我的父亲陈芳允于2000年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至今,父亲的音容笑貌仍然能在脑海里清晰浮现。多少次在梦中见到父亲:深夜还在书房里伏案工作,在饭桌上讨论工作中的问题⋯⋯父亲的一生是献身科学的

3、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也是平凡的一生。父亲的精神和信念值得传承,这里拾取父亲生前的几个小故事,以表达对父亲的怀念之情。23SpaceInternational国际太空·2014.4☆航天档案SPACEFLIGHTFILE青年时期的陈芳允陈芳允院士到生产车间视察我,又没被斗,还能参加工作。”父亲最大的痛苦是剥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夺他科研工作的权利,使他想干的事无法实现。1965年,我国开始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的研制工作,父亲担任东方红-1卫星的测控总体红-1发射升空,父

4、亲亲手参与筹建的地面测控系统很技术负责人。当时,卫星测控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快就准确抓住了天上的卫星,及时预报东方红-1卫星特别是对卫星的跟踪观测到底采用哪种技术手段和方飞经全球的时刻,圆满完成第一颗卫星的测控任务,保案,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完全是白手起家。父亲不仅要证了东方红-1卫星成功发射和运行;同时,也为我国带领其他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反复进行方案论证,还参后来卫星测控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与测量设备的制造和测控台站的建设。心忧祖国敢为人先那个年代不可能有现成的进口设备,所有测量设备必须由国内几十家工厂来做,父亲奔走于全

5、国的各个工父亲是个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今天想明天的厂,解决他们的技术难题;同时还要参加闽西、南宁、人。记得1964年的一天,我在父亲的书桌上看到几昆明、莱阳4个测量台站的建设工作。那时的我已是十本介绍船舶的影印书,虽然书中全是英文,我无法看几岁的小伙子,在记忆中,那些年父亲一直在外奔波忙懂,但其中的大型船舶结构图吸引住了我的眼睛,驻碌,很少见到他的身影,即使偶尔回到家中,父亲还是足看了半响。十几岁的小伙子自然会对船感兴趣,我在他的书房里查阅大量资料,埋头工作。问父亲:“这是什么船呀?造得真好。”父亲没有直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

6、环境,父亲被扣上“反动学术接回答我,只是说:“要想赶上国外,我们也得建这权威”的帽子,剥夺了社会职务,虽然人在军队,却无种船。”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航天测量船。早在法穿上军装,大家都叫他“老师傅”。但是父亲并不计我国准备建造远望号测量船之前,父亲已经对国外航较这些,反而满足地说:“在科学院工作的同事还羡慕天测量船进行了潜心研究。24SpaceInternational国际太空·总第424期SPACEFLIGHTFILE勤于读书的陈芳允院士1971年远望号测量船项目正式上马后,由于船上有多种测量、通信设备,仅天线就有54台

7、套,各种设备间勤于读书的陈芳允院士电磁干扰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父亲首先提出,测量船能否在测量的同时实现与国内通信,关键是解决测量船上众多设备之间的电磁兼容问题。他和技术人员在远望号测量船上实地考察,成功地解决了远望号测量船的电磁兼容这一重大技术难题,并在我国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中首次得到验证。父亲思维活跃、善于思索。早年从事电子技术和雷达工作时,父亲就已经开始关注导航定位问题。在他参加卫星测控工作之后,一直希望解决利用卫星对地球上运动物体的导航定位。他研究了美国的GPS导航系统,为了满足全天候、全天时、连续导航定

8、位工作,GPS系统至少需要18颗以上卫星。然而,按照我国当时的技术和经济状况,发展类似美国的GPS系统难度相当大。在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发射升空前的一天,父亲对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的同事刘志逵说,能否考虑充分发挥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作晚年的陈芳允院士和夫人沈淑敏25SpaceIntern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