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影响

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影响

ID:5567642

大小:5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18

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影响_第1页
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影响_第2页
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影响_第3页
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影响_第4页
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影响胡中柱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邮编:200433) 摘要:佛教进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禅宗在中国的思想界引发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于中国知识阶层而言,在人生理想、生活情趣的各个角落,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中国古典美学、文学艺术及哲学,都留下了禅宗的痕迹。关键词:禅宗审美趣味人生哲学艺术情韵浪漫洪流   中国自汉武帝“废黜百家”始,直到清季,在思想领域中,一直是儒家圣人之道定于一尊。魏晋之际,由于天下大乱,儒家大一统的思想统治受到严重冲击,学术界出现了比较开放自由的局面。正是在此期间,一种外

2、来的宗教——佛教东传,给中土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新的思想文化潮流。中国的知识界震动了,对此采取了积极欢迎的态度。其中,南朝梁武帝时,在广州有一位名叫达摩的印度高僧登岸了。他带来了据说自迦叶开始的“以心换心,不立文字”的宗派,被认为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经慧可、僧粲、道信,而至五祖弘忍。历经百余年的洗礼,(如从汉代白马驭经算起,则已近千年)。两种文明相交融的结果,是产生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以弘忍大师在择徒传衣钵的法会上,后来成为六祖的慧能法师的一首偈言“菩提本非树,明镜不是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为标志。影响中国千年之久,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深深痕迹的禅

3、宗,便在震旦大地上兴盛起来了。一禅宗的兴起,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结构来看,是恰好遇到了适合它的精神气候。唐王朝的建立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被四域同声拥戴为“天可汗”。对外是开拓疆土,国内则安定统一;经济繁荣昌盛,文化交流畅达,仕进方式开明。整个社会充满了恢宏进取的气氛。士大夫们则积极地要建功立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向往从军杀敌的壮烈生活。这时的佛教彼岸世界,对士大夫并无很大的诱惑力。“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的铁蹄,踏破了士大夫的梦幻,使其从峰巅跌入了深渊。发现自己所追求的“功业”,不过是宦

4、海沉浮,市朝倾轧而已。于是,他们失望地转身,不再想“兼济天下”,退而“独善其身”。中唐以后的知识分子,尽管仍然大作煌煌政论,要治国平天下,但他们的审美兴趣已经脱离了这些方面,完全不同于盛唐。时代精神从马背转入闺房,从人间进入了心境,从积极“入世”转向了追求尘世享乐的“出世”。而这一切,同只尊重内心权威,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的禅宗相比,多么地相吻合。因此,中唐以后的士大夫对禅宗趋之若鹜,儒家的传统思想与禅宗逐渐融合,出现了儒禅合一的趋势,这在中国的文化思想上,可以说是一大转折,如果说,中唐以前的中国思想文化是“儒道互补”的结构,那么,这之后则成了“儒禅互

5、补”了,因禅宗的影响已经取代了老庄。儒禅合流,一方面使禅宗身价百倍,势力炽盛,另一方面也使禅宗越来越中国化。中唐以后的士大夫,在文化心理结构与人生哲学及审美趣味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唐以前中国古代士大夫阶级的文化心理结构与常规人生哲学,形成于儒家学说节节取胜时期。儒家提倡士大夫积极入世,具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抱负和“舍我其谁”,“杀身成仁”的豪气。另一方面,又追求自我道德完善,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吾日三省吾身”,在天下分崩离析之时,要远避乱世,“道不行,乘槎浮于海”。这方面,老庄恰好成为补充。老庄的道家提倡“出世”的,追求“彷徨乎尘垢之外,逍

6、遥乎无为之业”(《庄子·逍遥游》)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所谓儒道互补,即是指“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和文化心理结构。中国的士大夫们就是这样或栖身孔孟,或遨游老庄。故其心理有时封闭,有时开放;有时内倾,有时外向。至于偏于何方,则由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的不同而相异。禅宗的兴趣,对士大夫心理性格的影响无疑是增加了它的内倾色彩。在某种意义上,又是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合而为一了。一颗“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清净本心便禅宗的一切,外部大千世界不过是本心的“幻化”而已,故从本心出发,衡量外部事物,是禅宗观察、判断的方式,所谓“时有风吹幡

7、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顿渐第八》)是典型的事例。既如此,外在的进取,奋斗,荣辱,都只不过是虚假的幻象,而向内心退缩,不再崇拜外在的偶象,只尊重内心的平衡,以求得心理宁静与自我解脱,便成了禅宗的原则,所以说,禅宗的兴趣,增加了士大夫阶级的“内倾”色彩。从另一意义上说,禅宗又是中国化了的宗教,差不多已经洗净了印度教的神秘和迷狂。主张信仰与生活统一,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不要那烦琐的教义和人工:不必苦修,自可成佛;不必出家,也可成佛。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就是成佛。由于“佛

8、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慧能语)只要直指本心,便能成佛。不必禁欲行善,也不用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