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640426
大小:3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22
《科学分组,四步教学更高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科学分组,使“四步教学”更高效竹山县第二中学张友宜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政治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作为我校政治“四步教学法”的推进者,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也经历了困惑、迷茫甚至产生过动摇,但经过学习理论、积极实践,经历了一些挫折失败,到现在的有所感悟,特别是看到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变化,学生学习成绩较前提升,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我觉得自己的辛苦和付出真的很值
2、得。现在就我在教学中是如何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使政治“四步教学”更高效谈一点体会。在我刚接上这个班,对有效教学还不太清楚的情况下,根据班里的人数随便分了6个小组,结果所有的问题都出来了:学生缺乏合作意识。表现为学习好的同学“以我为中心”独霸话语权,不知尊重他人——只关注自己展示,不倾听,不配合,甚至出言伤人,引发矛盾;不顾小组存在——只表现自己见解,不顾全大局,不顾同学感受。有的学习差的学生消极退缩,不论讨论如何激烈,总是低头观望;即使轮到他的参与,仍然是推诿推脱,消极应对。还有的学生依赖学习好的学生
3、,“搭车”现象突出。有的只顾组内讨论,过于喧哗、干扰他组,影响合作质量。 其实,是学生不懂合作方法,缺乏合作的基本技能。由于许多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合作学习“公约”和规范,只顾形式,不顾实质,导致怪象多多,效能低下。表现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七嘴八舌,凑热闹,瞎起哄,;有的不能耐心等别人把话说完便大声插嘴、抢话;有的不能相互帮助、纠错、补充;有的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时,仍表达自己意见,难以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当时确实有点犯愁。怎么办呢? 经过认真反思,我认为极有可能问题出在了分组这个环节上,于是我便认
4、真学习了韩立夫教授的讲座和理论,并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最后,在考虑好方案后,我重新进行了分组。首先,在组建小组之前召开了动员会议,把组建的好处(合作—共建—人人发展)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应注意的事项、达到的要求等向学生说明白,让学生先从思想上认可,心理上适应,最短时间内消除学生与常规对比的矛盾。其次,在操作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要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二是要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将有各
5、种特长的学生放到一个组内,让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可。具体办法是: 1.确定小组人数小组人数以4至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2.异质分组 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首先综合各种能力选择出六名小组长,然后由小组长和我协作,按照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家庭情况等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
6、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组内异质能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较大可能(因为差异也是一种资源);而组间同质又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奠定基础。3.组员编号 所谓组员编号,就是给各小组的成员编上1号、2号、3号、4号等的序号,用学生在组中的序号来区分其在组内的学业水平。以6人一组为例,在组内成绩好的都编为1号和2号,成绩中等的编为3号和4号,成绩差的编为5号和6号。每个小组的对应号都在同一水平上。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我就向全班声明:请每一组的某号代表本组发言,请大家同心协
7、力帮助他,为他的发言做准备。例如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时,我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叫每一组的某一号,根据这位同学解答问题的情况给小组加分或减分。此时,组内的其他成员都为他加油助威,被叫的同学惟恐为小组抹黑而全力以赴,班内气氛相当热烈。在小集体的支持及压力下,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而公平竞赛又能够发掘小组的群体智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变革座位排列方式 安排座位时学习比较优秀的同学坐在中间,学习相对比较
8、差或行为习惯不太好的同学坐在两边,最大限度的发挥优等生的辐射作用。 位置编排的目的本着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课堂中学生的座位排列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合作参与的程度,把课桌排成有利于师生、生生的讨论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中,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合作群体。考虑到空间的限制,小组数量不可过多,6个左右为宜,并且撤掉讲桌,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