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复习资料.docx

卫生学复习资料.docx

ID:55635157

大小:802.32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0-05-21

卫生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卫生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卫生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卫生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卫生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卫生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绪论1.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和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2.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的状态,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关系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健康的概念反映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包括四个层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关系健康。→影响健康的因素:1)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社会环境(经济、

2、文化、职业等)2)生活方式:营养、风俗习惯、嗜好、交通工具、体育锻炼、精神紧张等。3)卫生服务:医疗卫生保健的制度,服务机构的设置、设施、服务的空间范围、业务范围,服务的水平、质量、效果等等。4)生物遗传因素:机体的成熟与老化、生物遗传与变异等。→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1)基因多态性:一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决定一种遗传性状,一个基因位点上存在一种以上正常等位基因,最少的等位基因频率超过1%,这个基因位点具多态性。2)个体易感性:同一环境暴露人群,个体反应不同,患病危险性有差异。由基因的多态性决定的。3)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3、疾病:1.遗传因素为主:遗传病,发病率较低;2.环境因素为主:辐射、中毒、传染病;3.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慢性病。→改变环境因素以预防疾病有效可行。3.亚健康: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已有程度不同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具有发生某种疾病的高危倾向,是人们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也叫第三状态。亚健康可转化为健康,也可诱发各种身心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最终导致过劳死。4.环境是指围绕人类周围的空间及存在因素。它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发展。1)环境的分类: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社会环境2)环境的组

4、成:环境介质(大气及室内空气、水体、土壤、食物以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有机体)、环境因素(环境介质中的被转运物或介质中的有机及无机成分;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附载在不同环境介质中,可在环境介质间转移。)3)环境与人类的关系:1.环境影响人类:结构和功能改变以适应环境;2.人类改造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3人类与环境间物质的统一性1.卫生学发展史:从卫生学的产生到现在,其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2次变革:1)3个阶段:个体预防、群体预防、全球预防2)2次革命:第一次18世纪中,第二次20世纪2.预防策略:三级预防1)第一级预

5、防(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发生以前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进行综合预防。2)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指在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3)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指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治疗和康复措施,以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环境与健康1.环境(WHO从人类健康的角度):是指人体外的全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及有关行为因素。环境质量的优劣影响人类的生死存亡和健康水平。1)自然环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a)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有利影响:清洁的空气

6、、水、土壤及适宜的阳光和小气候→促进健康;不利影响:不正常的水和土壤,元素含量不足→地方病:某些地区原生环境的水、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从而影响当地居民摄入这些元素的数量,出现居民体内这些元素的含量过多或过少,产生的疾病。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ochemicaldisease)是指由于地球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常见疾病有碘缺乏病、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等。b)次生环境: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有利影响:保持生

7、态平衡,优于原生环境→促进健康;不利影响:破坏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引起疾病。2)社会环境:上层建筑、经济、文化、人际、社会心理2.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人类是食物链的终点。1.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其在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2.环境因素:1)生物因素:人类疾病的致病因素或传播媒介,曾是导致疾病主要病因,现在仍是重要病因。疾病谱:旧传染病(霍乱、伤寒、鼠疫、炭疽)与

8、新传染病(HIV、疯牛病、非典、禽流感、人-猪链球菌感染)共存。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昆虫、动物等2)化学因素:人为原因:燃料燃烧、工农业废水污染、战争→环境污染;自然原因:地震、水灾、风暴、火山爆发等→食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