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62517
大小:2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18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浙江传媒学院编导模块课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美学原理1.美学学科的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的。2.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辩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3.康德的美学著作称为:判断力的批判。4.中国的美学真正起点是老子。5.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6.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是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关于美的对话录,在此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口提出了“什么是美”这个问题7.黑格尔对美下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体现”8.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9.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10.朱光潜提出“物(物甲)”和“物的形象”(物乙),物甲是自然物,物乙是社会的物。他认为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11.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12.“意象”这个词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易传》,而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是南北时期的刘勰。13.王国维认为美的对里面是“眩感”14.海德格尔的理论“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15.西方美学中的审美态度的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就是审美心胸的理论。“16.“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这个观念就是移情17.泰纳《艺术哲学》,他用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来概括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18.中国人对于自然美的发现,是在魏晋时期。19.主张模仿说的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芬奇、别林斯基。20.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21.艺术和非艺术的区分就是看这个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22.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特定的范畴。23.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最推崇的作品是《俄狄浦斯王》24.尼采写过《悲剧的诞生》,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25.沉郁的文化内涵式儒家的“仁”,飘逸的文化内涵式道家的“游”。空灵的文化内涵式禅宗的“悟”26.希勒第一次提出“美育”的概念。他的《审美教育书简》是西方美学上讨论美育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27.冯友兰把人生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简答A.美感与认识的区别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美感是与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相连的,而认识则可以脱离人的生命和人生而孤立地把事物作为物质世界(对象世界)来研究。美感(审美体验)是直接性(感性),是当下、直接的经验,而认识则要尽快脱离直接性(感性),以便进入抽象的概念世界。美感(审美体验)是瞬间的直觉,在直觉中得到的是一种整体性(世界万物活生生的整体),而认识则是逻辑思维,在逻辑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进行了分割。美感创造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华奕照耀,动人无际,” 这就是美,而认识则追求一个抽象的概念体系,那是灰色的,乏味的。B.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是什么意思康德明确提出审美的无利害性作为鉴赏判断的第一个契机,把美定义为“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当然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考虑。因为没有对象的实在,欲望就得不到满足。C.美感的特性1.无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考虑。这就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2.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的性质。3.创造性。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4.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5.愉悦性。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牢笼,回到万物一体的家园,在心里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和其他感情反应,和构成了微妙的愉悦性。D.民俗风情是重要的审美领域1.在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人们称之为风俗。当这种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显示出审美价值时,就称之为风情。因为这里包含着人生、历史的图景,有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民俗风情作为重要的审美领域,历来为艺术家所关注。他们创作了许多描绘民俗风情的艺术作品,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E.艺术作品的意蕴和理论作品的内容有什么不同1.理论著作的内容必须用逻辑判断和命题形式来表述。艺术作品的意蕴却很不容易用逻辑判断和命题形式来表述。2.理论著作的内容是逻辑认识的对象,艺术作品的意蕴则是美感的对象3.理论作品的内容是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来表述的,它是确定的,因而是有限的。而艺术作品的意蕴则蕴含在意象世界之中,而且这个意象世界是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复活的,因而艺术的必然带有多义性,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F.意境的美学内涵是中国美学的特定范畴,在老子思想的影响下,同时又在魏晋玄学和禅宗的进一步推动下,唐代形成了意境的理论。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G.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优美是古希腊文化所培育出来的文化形态。古希腊神庙和人体雕像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拉斐尔的作品是优美的典型代表。优美的特点是完整,单纯、绝对的和谐。就是文克尔曼说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优美引起的美感,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H.黑格尔的悲剧理论黑格尔认为,悲剧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朱光潜解释 “就各自的立场来看,互相冲突的理想既是理想,就都带有理性或伦理上的普遍性,都是正确的,代表这些理想的人物都有理由把它们实现于行动。但是就当是世界情况整体来看,某一理想的实现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所以他们又都是片面的,抽象的,不完全符合理性的。这是一种成全某一方面就必须牺牲其对立面的两难之境。悲剧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到痛苦或毁灭。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恐惧和怜悯“而是愉悦和振奋。”i沉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深刻的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身后的同情。最典型的代表是杜甫。在杜甫的全部作品中,渗透着儒家的仁,即一种普遍的人类的同情。人间关爱之情,一种人类之爱。这就是沉郁。辨析A.卡西尔说:审美愉悦并不限于单纯或单一的喜悦感、和谐感。正确审美愉悦包含了人类情感从最低的音调到最高音调的全音阶,他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颤动。B.自然美是自然本身的属性错的C.旅游文化是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正确旅游是从人的功利化的日常生活中超脱出来,是日常生活的隔断。中断。所以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审美活动,也就是超越实用功利的心态和眼光,在精神上进到一种自由的境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D、中国美学中的优美和壮美,等同于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与优美错误,不完全等同1.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西方美学中,优美的源头是希腊文化,崇高的源头是希伯来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这决定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在中国美学中,壮美和优美这种美的分类源于《易传》。所以在中国美学中的优美,并不具有西方美学的优美那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文化内涵,中国的美学中的壮美,也不具有西方美学中的崇高那种宗教的文化内涵。2.由于中国美学的壮美和优美都来源于《易传》,因此两者不是相互排斥的,是相互渗透,融合成统一的意象世界,而在西方美学中,则没有这种关系。E荒诞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脱离没敢的倾向正确荒诞感是由于人与世界的疏离而体验到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可信任感,从而产生一种极度的焦虑。恐惧。失望和苦闷。荒诞感常常以寓言为表现手段,它的意蕴很深,人们不能从它的感性外层直观地把握它的意蕴,而必须借助于理性的思考,所以荒诞感更多的是一种理智感,而不是一种激情。F.美育的基本目的是使人获得更多知识 错误,审美不等同于认识,认识不等同于知识教育。美育当然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知识,特别是可以使人在科学的,技术的知识之外更多的获得人文的、艺术的知识,但这不是美育的根本目的。,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才符合美育的根本性质。G.美育是艺术教育错误,艺术是审美活动的重要领域。所以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大部分是重合的,艺术教育也往往可以成为美育的主体。但美育并不限于艺术教育。因为在当今的美育中,自然美、社会美作为审美活动的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等也成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能相等同。论述如何理解“童心“p104P248P35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