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docx

如何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docx

ID:55555086

大小:15.53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15

如何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docx_第1页
如何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docx_第2页
如何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docx_第3页
如何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docx_第4页
资源描述:

《如何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贵州省沿河县官舟镇一完小——冉旭芹《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说明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新课标》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可见,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那么,教师应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呢?笔者从事二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总结出最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多媒体辅助,以图画再现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整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

2、它能突破时空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拉近了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我在教学《桥》一文时,因为我们地处小山村,学生们没亲自感受过洪水的大、可怕、毁灭性强,所以就体会不到人们的惊慌失措,为了突出“体会水大和人慌”这一重点,我利用了多媒体视频,把洪灾的场面真实地展现在课堂上,给学生以直观上的冲击,学生很快就入境了,有的学生抱着头,有的捂住眼,还有的发出了惊叫声,这样为理解后面的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做了很好的铺垫。二、以音乐渲染情境。小学生抽象思维差,如

3、果教师单纯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难理解而机械的跟着教师的思维转。所以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运用全新的教学手段,把枯燥无味的教学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激活思维。如:我在教学《七律长征》一文时,我播放了长征诗谱写的歌曲——《长征七律歌》,让学生听着歌曲的旋律节奏来体会诗的意境,仿佛让学生看到英勇的红军战士纵横驰骋于万水千山之中,是那样的不屈不挠,那样的威武高大,那样的乐观。三、以表演体会情境。小学的课文大多含有故事情节,而好动和表现欲强又是小学生的普遍特点,所以用表演的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难

4、为易,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最后一段时,就请了一部分学生表演八国联军,如何凶残的闯进圆明园,如何将拿得动的统统拿走,如何将拿不动的任意砸烂等,表演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体会侵略者的凶恶、蛮横,中国人对侵略者的痛恨,就更到位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就油然而生了。四、利用想象与语言描述创设情境。闭目想象能给人带入一种境界,能开启人的智慧和灵感。以情动请又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同样可以影响、感染学生。我在教完《春雨沙沙》一课时,我叫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春雨沙沙的情景,然后动情地说:“春雨是一幅多美的图画,绿的,是柳叶

5、;红的,是桃花;还有凌凌的小河,欢快的鱼儿,播种的农民,植树的娃娃。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怎能不吟诵小诗呢?同学们,睁开你们的眼睛,将这种情感读出来吧!”顿时,教室里传出了有滋有味的读书声,我感到了学生此时已被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春天深深吸引,深深陶醉了。五、借助置换角色体会情境。《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抜,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注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借助置换角色体会情境就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如:我在教学《桥》一文中,突出老支书的形象时,就运用了借助置换角色体会情境,在学生感受水大、人慌后,体会老支

6、书命令村民排队时,请多名学生置换老支书的角色喊出他喊的话“不要挤,大家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面。”有的读得急切,有的读得镇定,有的读得大声。最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赞美老支书,尽量用上桥字。有的说:“老支书是一座架起生命的桥。”有的说:“老支书是一座永不倒塌的桥”等。这一情景的创设给学生如洪水般的情感找到了宣泄的途径,那一张张凝重的脸,那一句句发至肺腑的心声,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总之,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就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情境。作为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深化,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