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538120
大小:86.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16
《高一 《弹力与摩擦力 》习题精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弹力与摩擦力第一讲知识清单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①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②弹力的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③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遵循胡克定律F=kx,k是劲度系数,表示弹簧本身的一种属性,k仅与弹簧的材料、粗细、长度有关,而与运动状态、所处位置无关。其他物体的弹力应根据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运动学规律计算。2.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说明:①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
2、个物体相互接触;B.两物体发生形变;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D.接触面不光滑。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③“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N说明:①FN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应具体分析。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4.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①物体受到静摩擦力时,是指两个物体相对静止,但是它们可能
3、是静止也可能是运动。②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0<F≤Fm,其中Fm为两个物体间的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应根据实际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计算。③: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围内是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所以与正压力无关。1.关于弹力和摩擦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物体间若有弹力,就一定有摩擦力 B.两物体间若有摩擦力,就一定有弹力C.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必互相垂D.当两物体间的弹力消失时,摩擦力仍可存在一段时间2.如图所示,A、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则地面受到的压力是[来源:
4、]A.A和B对地面的压力之和B.B对地面的压力C.B的重力D.A和B的重力3.关于弹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弹力的方向一定垂直于接触面②弹力的方向不一定垂直于接触面[来源:]③绳子类软物体产生的弹力一定垂直于被拉物体的平面④绳子类软物体产生的弹力一定沿绳子的方向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的在质量为M的长木板上滑行,长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木块与长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若长木板仍处于静止状态,则长木板受地面摩擦力大小一定为:( )A.B.C.D.5.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压力越大,滑
5、动摩擦力越大 B.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不变,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C.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不变,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D.动摩擦因数不变,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ABF6.木块A.B分别重50N和60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夹在A.B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2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1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上,如图所示。力F作用后,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2.5NB.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1.5NC.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ND.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7N
6、7、如图所示,重力为20N的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1的水平面上向左运动,同时受到大小为10N、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的作用,则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2N 向左 B.2N 向右 C.10N 向左 D.12N 向右8,如图1,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块,用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拉力F拉着木块沿桌面运动,则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f随拉力F变化的图像(图)正确的是()9,水平的皮带传输装置如图所示,皮带的速度保持不变,物体被轻轻地放在A端皮带上,
7、开始时物体在皮带上滑动,当它到达位置C后滑动停止,随后就随皮带一起匀速运动,直至传送到目的地B端,在传输过程中,该物体受摩擦力情况是()A.在AC段受水平向左的滑动摩擦力B.在AC段受水平向右的滑动摩擦力C.在CB段不受静摩擦力D.在CB段受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10.如图所示,用力F将质量为1kg的物体压在竖直墙上,F=50N.方向垂直于墙,若物体匀速下滑,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N,动摩擦因数是______,若物体静止不动,它受到的静摩擦力是______N,方向______.(g=10N/kg)11.如图所示,物体A重40N,物体B重20N,A与B.B与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