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49509
大小:2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18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案(人教版选修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案(人教版选修5)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案(人教版选修)【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理解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灾情变化。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的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①__________,可以增加环境的②________。2.人类③_________
2、_地开发利用自然资、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④______,致使环境更⑤________,导致多种自然灾害⑥______。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人口是⑦__________的受灾体,也是⑧________的受灾体。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3.工程措施可以⑨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案(人教版选修5)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案(人教版选修)【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3、2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理解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灾情变化。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的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①__________,可以增加环境的②________。2.人类③__________地开发利用自然资、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④______,致使环境更⑤________,导致多种自然灾害⑥______。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
4、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人口是⑦__________的受灾体,也是⑧________的受灾体。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3.工程措施可以⑨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案(人教版选修5)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案(人教版选修)【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理解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灾情变化。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
5、人类的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①__________,可以增加环境的②________。2.人类③__________地开发利用自然资、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④______,致使环境更⑤________,导致多种自然灾害⑥______。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人口是⑦__________的受灾体,也是⑧________的受灾体。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
6、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3.工程措施可以⑨______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人类可以“⑩______”灾情;反之,会“⑪________”灾情。2.自然灾害的⑫__________是人类活动对灾情产生“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不同时期⑬________________和Τ____________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7、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图中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方法技巧练方法 图示法理解不同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196年到2011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2)两图中地表环境稳定程度较高的是________,易发生自然灾害的
8、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3)若乙图中发生70级地震,东西两岸易损程度高的是哪岸?阐述判断依据。(4)乙图中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方法技巧“思考”教材P21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耕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