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46213
大小:36.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7-12-18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教学设计背景与教学设想】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似浅实深。通过一些细节把梁任公先生刻画得活灵活现,但最主要的应是隐含在这细节里面的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学生一般会注意到中的细节,认识到梁启超先生的率真、真性情,但容易忽略所隐含的梁先生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中的有关细节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操。 平常说到爱国主义,学生总是觉得很空,觉得在这样和平的年代里讲爱国主义似乎离自己很远。而这篇其实就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人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是说教式,它是切
2、切实实能打动学生内心的,通过语言字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师既要抓住本,又要注意本中所体现所承载的人内涵,注意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教学的重点要放在通过对细节的深入理解体察任公的爱国精神上。【单元目标与目标】 这篇放在第三单元&ldqu;写人记事的散&rdqu;中。单元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据此,把本的学习目标定为: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安排】 一节是有限的,一篇不必面面俱到。有的地方尽管很精彩
3、,如任公先生的出场、开场白等,但学生一看就明白,就不必在上再花时间。 重点应放在对先生所讲的《箜篌引》、《桃花扇》、杜诗的理解上,通过对这些地方的理解了解先生的心理与情感。这些地方要挖掘,要引导,要能深入。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处理上,先看《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后再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舍得花时间,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本受到人熏陶的关键。【设计时段】 一时。【前准备】 资料链接,事先制成PPT。(如:杜甫的《闻官军收
4、河南河北》一诗,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屈原的&ldqu;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rdqu;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阅读。【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 师:&ldqu;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这个人&ldqu;热心肠&rdqu;是什么意思?&rdqu; 板书: 热心肠 生:&ldqu;心肠好,喜欢帮助别人,也就是乐于助人。&rdqu; 师:&ldqu;《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最后一小节中说道:&lsqu;有学问,有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
5、世能有几人?&rsqu;可全篇并无一处写到梁先生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事,那么在这篇中的&ldqu;热心肠&rdqu;如何理解?&rdqu; (问题提出后,学生一时不能解答。因为这是他们事先未能注意到的。在学生疑惑与好奇心被激起时要求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看。)二、阅读本,初步理解&ldqu;热心肠&rdqu; 师:&ldqu;同学们带着问题又读了,谁能说说中的&lsqu;热心肠&rsqu;如何理解?&rdqu; 生1:&ldqu;我觉得是指梁先生的真实,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现在人们眼前,不做作,不掩饰。他讲
6、《桃花扇》时&lsqu;悲从中,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rsqu;;他讲杜诗时&lsqu;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rsqu;;他背诵忽然记不起下时,&lsqu;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rsqu;。&rdqu; 师:&ldqu;说得有道理,能从中寻找依据形成自己的看法,这非常好。&rdqu;(板书:真性情)&ldqu;其他同学的意见呢?&rdqu;生2:&ldqu;我认为梁先生是一个感情真挚、丰富的人。中说他演讲时&lsqu;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rsqu;。&
7、rdqu; 师板书: 富有感情 生3:&ldqu;我认为他是一个怀有炽热的爱国心的人。他用他的学术用他的演讲感动了学生教育了学生。中说道&lsqu;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rsqu;。&rdqu; 师板书: 炽热的爱国心 师:&ldqu;带着问题看书,同学们对本的阅读也就更仔细更深入,回答的也是有根有据。同学们是从先生在演讲时的表现得出的,且先生这样的表现和他演讲的内容有关。下面我们就具体看他演讲了些什么内容,让他如此动情。三、细节赏析 1、关于杜诗&ld
8、qu;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rdqu; 师:&ldqu;先看同学们说到的杜诗&lsqu;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rsqu;,谁能说出杜甫这首诗的题目? 生:&ldqu;《闻官军收河南河北》。&rdqu; 师:&ldqu;诗人此时是喜还是悲?&rdqu;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