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444355
大小:3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5-13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文论文之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思考 [摘要]反思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良现象,针对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理念切实地解决阅读教学、作文评改、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然后调查研究,寻找最有效地解决办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作文评改;课堂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阅读、写作是教学的关键,如何渗透着实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经过在教学中的不断摸索,我个人认为教学要做到三个思考,即阅读教学、作文的评改、课堂评价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现将这三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 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主体地位的思考 阅读的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
2、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阅读教学,也称讲读教学,他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而逐渐形成的,而阅读能力又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能力,它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因此,对此我们语文教师已形成共识,但现实中教师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思索。下面,就语文教学中自己的一点看法列举出来,以就教与诸位同仁。 1、 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尴尬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
3、无味,面目可憎”。清代学者朱锡绶也曾说:“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这充分说明了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品位和形象。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也可发现,每次开学,当所有的教科书发到学生手中的时候,学生最先阅读的是语文书,其喜悦之情往往溢于言表。但不知曾几何时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使得我们学生对自己原本非常喜爱的语文课望而生畏,大有谈语变色之态。课堂上我们老师讲的激情四溢,而我们的学生却听的昏昏欲睡。课堂之外,我们教师所推荐的名著美文,学生据之千里之外;而我们明令禁止的读物,学生却读得津津有味。就我们的教学效果而言,也是
4、事倍功半。何以会出现如此令人尴尬的局面呢?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语文教师的反思。 2、阅读教学活动中的视觉定位 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习惯于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思想,总试图“通过极少数量经典范文的反复咀嚼,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读懂天下所有文章”。我们的语文课正逐渐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语文教育也正在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训练和手艺磨练课。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甚或固定的题型,标准的答案,直至将原本非常优美的美文肢解的面目全非。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
5、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阅读学把“阅读能力结构”视为学术焦点和教学纲要,认为阅读智能是阅读能力的主干结构。新课标“总目标”的第7项,对阅读教学的表述为5句话,突出了“自读能力”(特别是“良好语感”)的培养,体现了阅读智能、阅读知识、阅读情感的多元目标,强调了多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美文阅读教学旨在促进和帮助学生内省体察,让学生在体验感知的过程中,丰富思想感情,认知未来世界。《学会学习: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也指出,“未来学习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
6、个人自己的教育”,学习者应该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固定的教学模式却应该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固定的教学模式却使得抽象意义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文山题海中跋涉,也使得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一直难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语文学习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不仅仅应是“深挖洞”,更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地大量的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这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阅读教学中
7、师生互相启发,协作攻关,团结双赢的方法是激发师生潜能,发挥各自优势。 3、阅读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目前阅读活动的生态环境很不理想,普遍存在“主客颠倒”的现象,学生应是阅读课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协调者。教师的作用在于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命题的方式,用点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创造精神。而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总是扮演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终极裁判官的角色。“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在阅读课中,学生和教师
8、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那是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交流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正是这种阅读主体和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使语言文化世代传承。 ”教学建议“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