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440160
大小:3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5-13
《数学(心得)之试用数学实验教材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数学论文之试用数学实验教材的思考试用数学实验教材的思考初一数学集备组 魏 湛2002年9月开始,我校在参与基础课程改革的实验中,使用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经培训上岗,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领悟,有了些许肤浅的认识,逐渐走近新课程,但距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课标,把新教材发挥到位还有一段很艰巨的路要走。现将我们一年来施教的体会与思考汇报如下: 一、关于教师、教法与教材:新课程的教学观,呼唤教师不能只是照搬教材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面对北师大版这样生动的教材如何把它变成生动的课堂教学?这是每位参加实验的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课题,我的体会是
2、:(1)要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而数学思维活动又集中表现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所以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是能否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问题。新课程的教学观倡导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和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必须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教学应当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特别大量收集各种丰富的资料、数据,尤其是要开发具有现代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资源的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创设情境也不是课题引入
3、的唯一方法,其实象谈话、类比、 演示实验、复习提问、练习讨论等也是不错的选择,切忌绝对化。(2)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学科教学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探究活动就应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展开。教师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意学生能力、品质诸方面的发展,要在心理上给学生予以支持和理解,有时备课计划虽好,但是开放性课堂会出现意想不到和舜息万变的情况,这就要适时调整,因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事实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更具凝聚力、更加生动活泼。但这往往又与教学进度产生予盾,所以每个班级
4、的进度也应该有一个适宜的弹性空间。(3)要实现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课堂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科学具有规律性的内涵艺术具有创造性的外延。根据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要求它应具有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起决定作用的一般由教学目标、教师及其教法、学生及其学法、教材及教学媒体使用这四个要素组成的,后三个要素受第一要素的制约,尽管如此课堂教学质量还是由教材、教师、学生三者通过复杂的多边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它既不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也不是学生中心、而是课堂教学的“系统中心”,这种“系统中心”的三要素协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理论知识为
5、教材主线,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任何发展阶段上都存在着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协同作用。因此,课堂结构的模式绝不会是惟一的,但似乎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的条件之一,首先是师生双方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础。②教师设疑多问,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呈现积极状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体现在“设疑”和“解疑”的结合上,教师“启发生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表现;学生“思考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地解疑”的过程为学生主体的体现。③教法在教其知、授其理的过程中,要导之以思
6、、以法;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自求得之,是较优化课堂结构的重要标帜之一。④教师鼓励创造,学生积极探究,把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则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体现。为达此目的,课堂上教师应创造一个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地去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的感知,发现和创造所学的数学知识,使数学观念与意识在自主探索中生成、发展,在合作中有机会得到分享与巩固,而不都是让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但在具体施教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新课改空间自由
7、度大与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新课改强调数学思想、方法与学生基础不扎实的矛盾;新课改每节的活动量大、探索的内容多而上课时间只有40分钟的矛盾;教材的开放性和配套的数学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这些矛盾都制约着课改的深化。再好的课程标准应用于教育实践必须有教师这个桥梁,因而教师素质是影响课改的重要因素。我们讲实现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不是说转就能转,因为影响教师观念转变的因素众多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一年我们集备组主要通过“团结协作、加强学习、精心备课、相互切磋、各尽所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总结反思”的办法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去化解或缩小
8、面对的矛盾和困难。(4)数学课程改革中针对过去传统数学教育中的封闭性、严重脱离实际、强调统一性的一刀切等弊病鲜明地提出了活动化、生活化与个性化的要求,无疑都有其合理性。但在实施这些体现国际上先进的数学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同时又应当努力防止与纠正各种极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