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42374
大小:4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17
《2011---2012第二学期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期中试卷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平头川乡中心小学魏国一2012年5月2日五年级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魏国一考试情况概述:全班共有54位同学参加考试总分:4091分,平均分75.76分,优秀率25.9%,及格率为83.3%,一、试卷试题概述:本次测试题,以前四单元的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评价。有四大题。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通过计算、填空、判断、选择的检测。第二类是综合应用,主要考察应用实践能力,能检测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二、考试情况分析:(一)计算部分:第一小题是直接写出得数。本小题的得分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分数,极个别学困生失误做错了
2、。第二小题有将近90%的学生都能做正确10%的学生没把结果化成最简分数造成失分。说明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没有形成。第三小题是解方程。本题的正确率为80%,20%的学生出现扣分现象是对数量关系不能灵活应用同时也有粗心造成的失分。计算不能过关有部分学困生连最基础的计算都无法正常计算,影响了全班的整体成绩,因此加强计算训练是每位数学教师摆在眼前的重要课题。(二)概念部分:1、填空。注重于数学基础知识的题型,题出的活,有针对性,注重了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考察。在10个小题中,出现问题较多的是“第1个小题一根电线长3米,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全长的(),每段长()。主要原因是此题是学生没有理解分数的两种应用
3、,分析失误造成了失分。还有第7题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由于学生平时对生活观察不够分析错误造成了大部分同学丢分的遗憾事情,还有一些题是学生马虎造成的错误,个别学生还有丢题现象。由此可见,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掌握不够,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的仔细认真程度上有问题。2、判断。判断题有4道题目组成。答的较好的是第1、3。从中看出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倒数等知识的理解准确。错误率较集中的是第2、4小题,学生对立体图形的体积、表面积概念掌握不够灵活,产生了错误和混淆,玻璃容器一定要考虑物体的厚度,大多数学生把体积和容积概念混淆,造成了不应该出现的失分现象,还有学困生对语句理解的能力尚需进一步重视
4、和提高。3、选择。共有4道题,正确率较高的是第1、2、3小题,本题的错误最多的就是第4小题一根绳子剪两段,第一段长1/2米,第二段长()出错原因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不够彻底,混淆了1米和单位“1”造成学生失分较多,以后对此类习题要强化训练进行补救。(三)动手操作:本题由于平时练习的比较多,学生基本都能做对。(四)解决问题:此题答得较好的是第2题,失分较多的是第1题、第3题、第4题。第1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审题欠认真。不知道一半就是1/2。第3题主要是学生没有理解半缸水,这里的半缸水也就是1/2缸水,说明缺乏对生活中数学的体验,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训练。第4题出现了印刷的错误,学校花园中雕塑的底座是
5、棱长2米的正方体,高是1.5米。在答题的过此中学生就不知道这到底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了,尽管考前老师把题目进行了改正但多多少少还是影响了学生的答题思路导致失分严重。一、学困生分析:每个学困生的‘困’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因素,了解学困生,正如医生诊断病人病情前所作的调查一样,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一)学困生成绩对比姓名李旭周东东周盈盈王海亮张亚鹏周艳娇上次成绩244553555356本次成绩294864606260(二)从学生方面讲:(1)学习数学目的不明确而缺乏学习自觉性。有些学生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免受教师及家长的责备,学习数学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和形成自觉索求的信
6、念,因此一遇挫折,就可能一蹶不振,通过本次考试来看他们连简单的计算都不过关,使数学成绩越来越差。(2)学习数学习惯差而缺乏学习的持久性。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学习毅力差,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法,只停留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本次考试主要表现在第四大题,有些学生只做一半。不主动寻找致错原因,因此常常犯重复错误,(3)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而感到枯燥无味。这些学生对学习数学处在厌烦、焦躁的抑制状态,学习无劲头造成厌学情绪,很少有兴奋和较高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三)从教师方面讲:(1)课堂上,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较少。学生被动吸收的现象偏多,且集中复习多,穿插复习少,结果重现多,过程重现少,造成学生知识
7、遗忘快、知识保持时间短。(2)在布置作业时,关注学生知识应用型训练,缺少知识形成型训练。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机械记忆、套用现成的方法,缺少积极有效的思维。(3)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缺少必要的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知识系统的链接,缺少与学生必要的情感沟通;在数学问题设计过程中注重问题的梯度与密度,缺少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设计;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注重怎样讲,很少关注让学生“怎样想”。时间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