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自·他动词的原型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诠释.pdf

日语自·他动词的原型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诠释.pdf

ID:55403997

大小:350.1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15

日语自·他动词的原型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诠释.pdf_第1页
日语自·他动词的原型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诠释.pdf_第2页
日语自·他动词的原型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诠释.pdf_第3页
日语自·他动词的原型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诠释.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日语自·他动词的原型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诠释.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5年第3期外语研究2015,No3总第151期ForeignLanguagesResearchSerialNo151日语自·他动词的原型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诠释叶磊钱露露(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盐城224051)摘要:原型范畴化和非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相辅相成的重要概念。前者擅长于静态的语义描写,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实施日语动词的自·他属性辨别、他动性程度判断以及“动助关系”选择;后者则强调动态的个性研究,能够适应语言创新及变异需要,对个别“非理想”的语言事实进行合理阐释。原型范畴化和非范畴化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了强大的理论优势和广泛的解释力,在纠正传统范畴观固有缺陷

2、的同时也为我们在认知视角下开展动词研究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思路。关键词:原型;范畴化;非范畴化;自动词;他动词中图分类号:H3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2(2015)03—0053—040.引言畴的成员。受传统范畴观念的影响,l9世纪以来的语自动词和他动词是日语动词中的两个典型下位言学者在判定一个词是否属于某个语义范畴时,往分类。自现代日语语言学出现以来,有关自动词和他往就以该词是否具备某个语义范畴的“充分必要条动词的争论始终不绝于耳。各派语言学者从不同的件”为基准。这种语义范畴论是以二分法为依据,“是”角度,围绕日语的自·他进行了大量论述。以其分类与“

3、不是”的界限清晰,不存在第三种可能性(熊锟标准为例,其中就有以安藤正次(1925)为代表的语义2007:72)。说,松下大三郎(1928)所提倡的形式说,以及铃木重以安藤正次的语义标准为例,日语他动词的充幸(1972)所主张的形式·语义相结合的双重标准等。分必要条件可表述为“动作或作用涉及他人或事物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哪种标准都未能全面、彻底地说的一类动词”。即符合这一条件的动词就属于他动语明自·他动词的属性划分及其功能表现。其原因在于,义范畴,反之则为自动语义范畴。照此推论,“友逵c:传统的自·他研究采用了传统的范畴观(朱立霞会j”中涉及“友逵”这一具体人物的“会’j”就

4、理应作2003:29),而传统范畴观的本身又附着了不可克服的为他动词处理。尽管安藤最终将其归入了自动语义固有缺陷,因此在运用传统观念来解释语言现象(自·范畴,但却并未就此说明原因;再以松下的形式标准他分类)时自然就会遇到困难。为例,他动词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要求使用格助词原型范畴化理论的出现,从全新的认知视角对‘老’的一类动词”。如此一来,“空老求”中的“求”传统范畴观进行了批判和修正,为日语自·他动词的便被划人了他动语义范畴,然而这一观点却未被学辨别以及他动性程度的判定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界所普遍认可;形式·语义相结合的双重标准尽管相此外作为范畴化理论的补充,非范畴化理论

5、则致力对可靠,但本质上却仍未能摆脱传统范畴的理论束于解释“非理想”的语言事实,从而弥补了原型理论解缚,同时在自动词的前接助词多元化等现象解释上释力的不足,为自-他动词中某些特殊现象的解答创亦显得无能为力。由此可见,由传统范畴理论发展而造了可能。以下,我们就尝试利用范畴化和非范畴化来的“二元划分法”作为一种界定标准具有其不可克理论来对日语当中的“自·他”问题作一分析。服的局限性,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日语动词的概念1.传统范畴观与原型范畴观特征。1.1传统范畴观的概念与影响1.2原型范畴观的内容与实践传统范畴观源自Aristotle对事物本质属性和偶原型范畴化理论来源于奥地利

6、哲学家Ludwig然特征的理解。Aristotle(1933:21)认为本质是决定某Wittgenstein对Aristotle传统范畴理论的批判。该理物之所以为某物的东西,偶然特征只是事物的补充论认为范畴是凭借它的原型特征,而不是通过“必要说明。假如一个实体具备了某一范畴成员的所有充充分条件”建立起来。鉴于范畴内部的向心性以及范分必要特征,它就是该范畴的成员;反之,则不是该范畴边界的模糊性、开放性等特点,范畴成员又可进一本文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文化精品工程外语类研究项目“认知语言学视阈下的日语动词教学”(编号:13Jsskyjwhw-43)研究成果。·53·步区分为中心

7、成员(原型)与边缘成员,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Wittgenstein1953:31o这一观点事实上否定了传统语义理论中绝对的条件界限,认为连续体上的确存在着一类远离原型中心,但却又具备了某些原型特征的“非原型类”成员。这些成员在语言研究层面对应为上述的“会”、“”等“非原型类”动词。原型范畴化理论认为,这类自动词因同时游离于自·他两个相邻语义范畴的边界区域对照“四个条件”我们不难发现,例[1]满足全部而获得了一定的他动性特征,从而合理解释了传统条件,句中的“壤亨”位于他动范畴中心(a点),最具范畴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