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养虾专家的认知.doc

台湾养虾专家的认知.doc

ID:55305251

大小:45.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5-09

台湾养虾专家的认知.doc_第1页
台湾养虾专家的认知.doc_第2页
台湾养虾专家的认知.doc_第3页
台湾养虾专家的认知.doc_第4页
台湾养虾专家的认知.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台湾养虾专家的认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台湾养虾专家的认知一、虾病的问题何解?自从1987年下半年以来草虾爆发病毒性疾病以来已经过了十余年,这些年来,不同的虾病病毒一直被检测出来,学术界、研究单位和业界也花费了莫大的心力来研究解决虾病的方法,但是成效似乎并不如预期,尤其令人惋惜的是,经过多年的研究后,凡事都在商业化的考量下甚至连解决问题的研究方向似乎都给模糊了,更别提去研究可行性较高的治疗或预防虾病的方法了。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虾体内的抗病基因的转移技术,这似乎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研究的新领域,但却缓不济急,日后可预料到的也是推广的问题,而目前虾病问题的解决似乎又是无解的习题。

2、 首先,大家都知道虾病的病原体是病毒和细菌,但是造成这些病原体可以治病的“病因”又是什么呢?许多人都是人云亦云认为是综合性因素,一是怪环境的污染,但是在某些时节里,如2000年的夏季,养虾可谓是一个难得的丰收季,难道污染的问题在这段时间内就不存在了吗?二是怪天气,但是在一特定地区,特定时间内同一个养殖着的相邻两个池塘,必定有一池成功,一池失败的情形发生,那么养虾的成与败之间,天气难道有任何的不同吗?三是怪“池塘老化”,面对这种理由或许只能对提出这种力理由者叹息以对,请问“池塘老化”如何定义?是否池塘底累积了一些所谓的还原底层,就叫池

3、塘老化?而2000年夏季的丰收季难道不是这些老化的池塘生产出来的吗?四是怪虾苗的质量不好,尽管虾苗的品质影响养殖的成败甚巨,但虾病的问题全然怪罪虾苗品质不好,似乎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作法,就以同一池的虾苗去到不同的养殖场,必定也是有成功与失败不同的可能结果,养殖的成功失败间,虾苗的品质又有什么不同呢?然而东怪西怪,总没想到养殖技术中其实还有许多的盲点尚未为我们所触碰到的。自从虾病的问题发生后,分子生物学学者一直主导着解决虾病问题的研究方向,个人认为这应是虾病问题无解的主要原因。我个人曾以杀病原菌、补充有益菌或培养水中有益菌和抑制病原菌的

4、三个步骤将虾病发作的池塘内的弧菌族群量控制在原来的千分之一以下,而此时池虾即停止发病死亡,开始正常摄饵并成长,若不考虑存活率的因素,虾病可说是处理过关了。然而此三步骤尽管是简单的处理程序,却包含了微生物学、水质学、藻类学、生态学、饲料学和废水处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才得以建立此环环相扣的虾病处理程序。若是能应用此处理程序在虾病爆发前即能有效控制池水中的弧菌族群量在非常低的水平,理论上即能有效地预防虾病的发生了。二、什么是虾病的直接致死原因?大家都知道由病虾的体内可以检测出病毒和大部份是弧菌的病原菌,但是这二者间到底什么是造成病虾致死的

5、呢?为此学术界已经争论了许多年了,双方面也提供了许多的实验研究以证明己方的理论正确。但撇开这些实验研究不论,若以逻辑法则推论之,同一池的虾苗放养至不同的养虾池,一定是有着有的养殖成功,有的虾病爆发的可能性,但不可能说成功者无病毒而发病者就有病毒吧!若说这些虾苗在虾苗场即已经感染病毒,相信无人会反对。有些SPF(SPF&R)系统的虾苗,也曾听闻到虾病的例子,那么这些虾苗便是在养殖场中,经由病毒的传播者而感染到病毒的了。所以可推论的是,以现行育苗和养殖系统是无法避免虾类被病毒所感染,既然如此,多年来时有所闻的虾类丰收季,虾类养殖成功便于

6、病毒的感染与否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吧!学者也会说,虾病爆发与否应于其体内的病毒有关吧!在1998年的夏天,蒙当时的上海科技曾总经理告知,他们自虾苗放养后即全程以PCR作病毒量的监测,结果是病毒量的指标一直维持在103—104,但他们那一季却是养殖成功的,收获丰盛,所以虾病的爆发与否似乎又于虾体内的病毒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我个人曾在1996年的夏天看到一养虾场中的虾子其壳上全数都有白斑病的病症,但却没有发病,一般的认知是白班病的病症是由病毒所引发的,这又是一例证说明虾病爆发与病毒感染似乎没有绝对的关系。十余年来,一直都有许多的报告和例证说明

7、虾病的爆发于细菌(弧菌)的感染有绝对的关系。1997年的夏天,我个人曾从事一项养虾实验,因实验之需要必须定期作水质和微生物的监测。我在同一日于另一养虾实验场放养同一池的虾苗。放养期间我个人从事的养虾实验场的水质测定数据于一般良好水质条件的认知有极大的差异姑且不论,但弧菌量的测试一直维持在102株/cc以下,最后顺利收成,养殖成绩不错。但是另一养殖实验场的弧菌一直维持在104—105株/cc,水质数据即使非常正常,养殖却从未超过30天。二养虾实验场既是来自同一池的虾苗,病毒的感染状况因该相同,但就因池水中的弧菌的量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养

8、殖结果,这便可以说明病虾的致死原因应是细菌(弧菌)而非病毒。近数年来,我个人曾监测数百个不同池塘中池水的弧菌族群量,发现若池水中的弧菌大于103株/cc时,池虾即处于发病状态或于短时间内爆发虾病,而养殖成功的池塘其弧菌量则小于102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