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oc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oc

ID:55291454

大小:5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5-09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oc_第1页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oc_第2页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oc_第3页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oc_第4页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摘要:目前旅游业存在巨大的就业空间,而旅游管理专业科生在旅游业的就业则存在“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的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旅游业该层次人才的供需矛盾,它直接反映出旅游教育培养机制与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之间的不协调。形成这种不协调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旅游高等教育模式及教育质量问题、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就业观及就业能力问题、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及用人机制问题等。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对把握旅游业高层次人才供需矛盾的形成机理、改善本科生的就业环境、推动旅游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认为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行业就业中出现的“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现象,是旅游企业、旅游高校、旅游专业学生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质在于人才供需的不匹配。以此为前提,本研究假设本科生就业观等自身因素、旅游企业的内在需求机制、旅游高等院校的教育培养机制等三个因素与“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现象所折射出的供需矛盾密切相关。关键词:就业行为;需求机制;培养机制;供需匹配1 绪论1.1问题的提出旅游业是我国近年来发展最快、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末,我国有各类旅行社18943家,星级饭店13583座,各

3、类景点景区2万余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万,间接从业人员4900万。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到2015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70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8300万人,旅游就业总量将达到1亿人[1]。中国旅游产业的高速扩张使旅游人才需求连年走高,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图1-1)。据《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到2007年末,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总数为1641所,在校生为77.38万人,其中,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有

4、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为770所,比上年增长8所,在校生39.74万人,比上年增加2.37万人。然而,在旅游人才市场上,旅游专业大学生供需错位的现象日益严重。一方面是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旅行社、酒店等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开发规划人才、跨国人才等奇缺,如大连大约有1/3的旅游企业缺乏管理人才,2010年上海地区旅游专业人才缺口就将达10万;另一方面是旅游高等院校每年虽然也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可是旅游专业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进入旅游行业的比率极低,进入后随即又大量退出,即存在“低进入率和

5、高流失率”现象。汪剑明在对部分旅游高等院校调查后发现: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2];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对河南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近3年的对口就业率和流失率进行了详细调查后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对口就业率平均在56.8%,3年之内的流失率几乎达到90%[3];杨卫武等通过调查也发现:综合性大学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就业率约在10%-20%之间,几年后从本行业流失约20%-70%,历史比较悠久的单一性质的旅游院校毕业生的行业就业率能达6

6、0%,但几年后的流失率也在20%-40%左右[4]。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行业内就业的“低进入率以及高流失率”现象已经显著影响到旅游本科教育的发展,使旅游本科教育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旅游行业就业中出现的“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现象是本科生就业行为选择的结果,“低进入率”体现了本科生对行业就业的评估和选择结果,“高流失率”反映了本科生在校期间业已形成的就业观的延续、以及当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体验相违悖后采取行动的结果。因此从在校本科生角度研究“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现象有重要的价值。同时,旅游高等教育模式和

7、教育质量、旅游企业人才政策和用人机制等,也是导致“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现象的重要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性研究,有利于把握旅游业人才供需矛盾的形成机理,对于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推动旅游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解决旅游人才市场供需矛盾,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2研究综述1.2.1国外研究状况国外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收入预期、人力资本以及就业市场的需求、供给及供求匹配等角度来进行研究的。如:贝茨(JulianR.Betts,1995)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269名大学生收入预期进

8、行的调查,多米尼斯和曼斯基(Demonist&Manski,1996)对威斯康星州110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收入预期进行的合作研究,以及欧盟十国在1999~2001年间对高校学生就业预期的联合调查研究。尽管他们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但最终都获得了一致的研究结论:高校毕业生通常都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预期收入会受到家庭背景、性别、学校、专业、成绩、就业信息来源等因素的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