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焦虑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焦虑药物的合理应用

ID:5527974

大小:2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2-17

抗焦虑药物的合理应用_第1页
抗焦虑药物的合理应用_第2页
抗焦虑药物的合理应用_第3页
资源描述:

《抗焦虑药物的合理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抗焦虑药物的合理应用抗焦虑药物的合理应用1903年出现的巴比妥类,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的抗焦虑药物。上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苯二氮卓类药物(BZ)是抗焦虑治疗的一大革命。当时三环类抗抑郁剂(TCA)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也用来治疗焦虑障碍,但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到90年代,选择性5-HT回吸收抑制剂(SSRIs)和5-HT、NE回吸收抑制剂(SSNIs)等新型抗抑郁药逐渐成为治疗焦虑障碍的主要药物。一些非BZ类的药物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等药物也被批准上市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理想的抗焦

2、虑药物的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起效快,能很好的维持缓解和预防复发,能减轻伴随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为了正确评价和使用抗焦虑药物,笔者对目前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的药物进行疗效和安全性的综述,并提出建议性治疗策略。苯二氮卓类药物利眠宁,第一个BZ类抗焦虑药物,1955年由Sternbach和Reeder研制成功,1960年正式推出,在抗焦虑药物发展史上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迅速取代了巴比妥类药物,而成为当时抗焦虑的首选药物。BZ类药物抗焦虑效果明显,疗效肯定,迅速起效

3、,无明显严重的副反应。但本药最大的缺点是其多种药理作用均易产生耐受性,长期应用可产生依赖,包括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骤停可引起戒断症状。躯体依赖发生率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及剂量和疗程。估计连续用药大于6个月者为5%~50%。目前BZ类药物的滥用不仅仅表现在医疗领域,其非医学应用也逐渐有泛滥的趋势。McCabe对美国119个大学的10904名2001年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BZ类药物的非医学用途使用率为7.8%,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白色种族的学生使用率高,男女没有明显差异,同时发现这些学生的物质

4、滥用和其他问题的发生率高。也许正是如此,人们开始对BZ类药物谈虎色变,许多患者十分顾虑这一点,少数人甚至视之如“毒品”。这种担忧,反过来又加重了焦虑,因而限制了该类药物的使用范围和实际效果。其实,早在1980年大规模的反对BZ类药物的运动后,人们又开始对其地位进行了评估,发现对其滥用有夸大趋势。Romach及同事对长期用阿普唑仑的一个大社区调查,发现长期治疗中,所用剂量并未相应加大,多数病人仍按规定剂量服用。Bvalter及同事对来自44个国家的66位焦虑药物治疗专家的调查,多数认为BZ滥用的倾向相

5、对较低,严格限制应用的证据不足。因此,只要严格按照推荐使用的疗程(一般不超过2~4周),BZ类药物的依赖是可以避免的。一定要严格把握使用指征,控制用量和短期使用,我国将BZ类药列为二类精神药品管理,限制处方用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滥用和依赖。对那些已经形成依赖的病人采用逐步减少用量,换用新型抗抑郁剂等药物并辅以心理治疗的方法,能够逐渐缓解药物依赖的症状。非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很多非BZ类的镇静药也可以用于焦虑病人,如抗组胺药、心得安及β受体拮抗剂也可减轻社交恐怖伴随的植物神经症状,但对广泛性焦虑(gen

6、eralizedanxietydisorder,GAD)和惊恐障碍(panicdisorder,PD)的作用有限。阿扎哌隆类,是新一类抗焦虑药,以丁螺环酮(buspirone)为代表,系5-HT1A受体的部分激动剂。治疗剂量下没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催眠和肌肉松弛作用,无依赖性的报道。丁螺环酮对GAD的效果不及BZ,但对程度轻的广泛性焦虑有效,对既往用BZ无效者60%~80%可望有效。对伴惊恐发作的严重焦虑不如BZ和某些抗抑郁药物。该药起效缓慢,约2~4周,长者达7周方见效,一项开放性的临床研究发现该药

7、的疗效可以随时间延长而提高,GAD病人用药3个月有效率从50%上升到6个月的70%,因此具有维持治疗的优势。其起效慢可能是因为它是通过第二信使系统复杂的生化过程,而不像BZ直接作用与配体-门控离子通道有关。Fontenot等对作用于5-羟色胺系统的两个药物氟西汀和丁螺环酮的抗焦虑作用进行了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在治疗后的1~8周,两药都能很好的减少成年雄性恒河短尾猴的自伤行为,治疗后的5~12周,刻板行为也明显减少。但与氟西汀相比,丁螺环酮组恒河猴的乱抓和哈欠明显减少。这些结果表明,两药都具有抗焦虑作用

8、,并且该研究提示丁螺环酮的抗焦虑作用可能要强于氟西汀。不论是对功能性焦虑还是躯体疾病伴发的焦虑,丁螺环酮都有较好的疗效。Lee等对丁螺环酮治疗伴有明显焦虑的偏头疼患者进行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74例20~70岁的偏头疼患者,其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以达到DSM-IV焦虑症的诊断标准。经过6周的安慰剂随机双盲治疗后,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丁螺环酮组不论是头痛发作的次数,还是其焦虑症状的改善都有明显的差异。治疗剂量下的丁螺环酮并不损害认知功能。Deakin等对60例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