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254945
大小:4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5-07
《苏教版选修《诉肺腑》《宝玉挨打》《香菱学诗》《抄检大观园》同步练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诉肺腑 宝玉挨打 香菱学诗 抄检大观园同步训练题二 【同步训练二】 1.下列作品、作者和时代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路难》—杜甫—唐朝 B.《石灰吟》—于谦—明朝 C.《雨霖铃》—柳永—南宋 D.《扬州慢》—杜牧—晚唐 2.下列句子其所属作家、作品说明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刘禹锡《夜雨寄北》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清平乐》 D.“马上相逢无
2、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高适《逢入京使》 3.下列古人自叙“苦吟”的诗句,其作者依次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②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送无可上人》自注) ③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苦吟》) A.杜甫 卢延让 贾岛 B.杜甫 贾岛 卢延让 C.贾岛 卢延让 杜甫 D.卢延 让贾 岛杜甫 4.下列作品作家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京赋》——左思 B.《三都赋》——张衡 C.《江赋》——庾信
3、 D.《洛神赋》——曹植 5.下列加点词指代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王元章倒枝画梅 ②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③梦想西湖处士家 ④苏仙仙去余诗鬼 A.王维 王冕 林逋 苏轼 B.王冕 王维 林逋 苏轼 C.王冕 孟浩然 苏轼 苏辙 D.王维 王之涣 王安石 苏辙 6.下面是高骈的七言绝句《山亭夏日》,现依照原诗改写,请指出改写内容与原诗意境不符的一项( )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A.繁茂的大树,投下了稠密的树阴,夏天显
4、得时间长了。 B.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楼房、亭台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C.水晶帘被微风吹动,看到水光潋滟,碧波粼粼。 D.这时候,满架蔷薇的院子里到处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7.我国古代美丽动人的四大民间传说为( ) A.孔雀东南飞 木兰从军 窦娥冤 天仙配 B.孔雀东南飞 牛郎织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 窦娥冤 C.天仙配 牛郎织女 白蛇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 D.牛郎织女 天仙配 白蛇传 窦娥冤 8.对下面这首词的词牌、作者、风格判断正确的是( ) 何处
5、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A.卜算子—陆游—婉约 B.西江月—李清照—婉约 C.南乡子—辛弃疾—豪放 D.水调歌头—苏轼—豪放 阅读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一诗,完成9、10题。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9.对这首诗的解说,与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一个“又”字情意骤
6、然凝重,不仅显示时光流逝迅速,更显出别后境况萧索。 B.颔联近于直陈心曲,诉说了自己的烦恼和苦闷。“世事茫茫”指国家的前途,也指个人的前途。 C.颈联的意思是,年老多病总想回归故里,自己管辖地区的百姓外出逃荒,自己因微薄的俸禄无法接济他们而常感惭愧。 D.尾联的意思是,听说你们要来探望,我常登上西楼,凭高眺望,默默伫候,一待数月。 10.关于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叙别开头,次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三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末联以感激好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B.这首诗押平声韵
7、,韵脚是“年”、“眠”、“钱”、“圆”,中间两联对仗工稳,“粘”“对”符合规则,是一首七言律诗。 C.全诗简朴散淡中见意蕴丰厚,苏轼主张“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与此是一个意思。 D.诗的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比衬,景美情欢;次联以情叹景,是伤心人看春色,情伤而景无光。 阅读李清照《渔家傲》一词,完成11、12题。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11.对这一首词的解释
8、,哪一项有错误?( ) A.开头两句是说,在云天相接的空中,弥漫着一片晨雾,银河将转向黎明,好像有无数的船人在河上飞驶。 B.“我报路长嗟日暮”是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无可奈何的慨叹,词人想到人间道路漫长无涯,想到自己桑榆晚景,内心十分悲凉。 C.“学诗漫有惊人句”由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化用而来。 D.“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语意,表示自己希望像大鹏那样高飞远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