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25333
大小:98.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7-11-12
《基于绿色指标的课堂文化的重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基于“绿色指标”的课堂文化重建的实践研究上海市川沙中学华夏西校一、立论依据“绿色指标”将学业质量界定为学生学业成绩、身心健康和品德行为三个领域,分别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数。具体包括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身心健康指数和跨年度进步指数等十个方面。“绿色指标”的评价指数突破了传统以学生学业成绩为评价的单一模式,并关注学生学业发展的过程、指标水平的动态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从单一走向多维,从静态走向动态。这种全新的评价
2、体系无论对学校层面的校长,还是对基层层面的教师,都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课堂文化是我们整个学校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但这是一个最基础的表达形式,这个课堂文化跟学校文化一样是在课堂当中、师生的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意识或者说是理念、观念,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学习方式的一个总和,也就是师生的这种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的一种集中体现。因为文化就是集中体现一个价值取向——你要什么?你追求的是什么?而课堂文化是学校价值取向在课堂活动当中的体现,所以它是学校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占的
3、时间是最长的。课堂文化怎么形成?是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形成的。一旦形成这种文化之后,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基本上都来遵循,所以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的一个体现。为什么提出重构课堂文化?一是课改的需要。课改进入了深水区必须重构与课改相一致的新课堂文化。因为课改的深处在课堂,课堂的深处在文化。二是传统课堂文化仍主导着现在的常态课堂:如以应试为取向的课堂文化;以师本为核心的课堂文化;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文化;以传授式为主要方式“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文化,等等,这些都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的理念及培养创新型人才要
4、求严重不适应。“五重五轻”:重教轻学(教师中心,教师主体);重讲轻练(讲授为主,忽视训练);重教轻问(不顾问题,满堂灌);重形轻实(花样多,落实差);重功轻研(重苦干,轻巧干)。三是传统的质量观与由此形成的教学模式仍然在课堂教学当中占着主导地位。所以又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就是研究课跟常态课存在着比较大的反差,研究课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一种表演,在研究课上生气勃勃一片新气象,而常态课还是老样子,新的课堂文化并没有形成,并没有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技术手段都不断涌进课堂,但是课堂教学应该有的生机和活力还是难以激发出来,学生在
5、课堂当中主动性、创造性还是难以发挥。老师现在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还是感到茫然、困惑。一种是流行于课堂的各种理论、方法、概念、提法不断地变化,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当中学习目的的应试性、师生双边活动的单向性依然没有改变。因此,只有课堂文化才能彻底改变和决定课堂的常态。因此,必须重构课堂新文化。我觉得当下有一种文化性的缺失。我们的教师人文思想变得不重要了,我们教师的世界观从教学当中消失了,我们特别喜欢研究教学方法、特别喜欢研究教学模式、特别研究现代教学手段如何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但是我们把一些不该丢的东西丢掉了。我们教师的教育哲学思想好像不再有了、
6、不需要了,只要有技法、只要有兵法、只要有教学方法我们一切都可以不要了,我们教师的个人品格在教学当中消失了。所以,我们的课堂没有了自己人格的气息。有一位诗人说,因为走的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当初老师投考师范院校有他的想法,对这个行业有他的理解、他的追求和他的梦想。但是当了十年二十年老师了,我们把当初的那个想法美好的梦境可能丢掉了,当然也有些老师从一开始当老师他就没有这种想法。所以教师的文化自觉决定了教育的内涵。2.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传统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教,基于“绿色指标”的课堂文化的重建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7、要突出学生学的内容,教师在教法中要融合学法指导,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同时,知识传授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的特点。《基于“绿色指标”的课堂文化的重建的实践研究》有利于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获知识的随机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平衡,基于整体课程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来设计问题,做到课时教学服从单元教学的要求,单元教学服从整体教学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常常不自觉地以教者的认识规律来取代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而违背了主体教学原则。基于“绿色指标”的课堂文化的
8、重建,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设计符合学情的问题、方法,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确定课堂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易懂易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