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1.doc

桃花源记教案1.doc

ID:55190972

大小:3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02

桃花源记教案1.doc_第1页
桃花源记教案1.doc_第2页
桃花源记教案1.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案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桃花源记》教案北坝中学刘影珍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能叙述课文所讲述的故事。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

2、惟人则名”。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二).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

3、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

4、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三).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是什么意思?(四).整体感知:1.识记生字词: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阡(qiān)陌垂髫(tiáo)诣(yì)太守刘子骥(jì)32.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朗读的设计如下:一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准生字(此处提出要求:“须要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二读:听名家朗读,准意掌握节奏。三读:(请四个连读,其他同学纠错

5、)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概括一下。(明确: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3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思考下列问题:a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忽逢桃花林,…。…)b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自然景色?明确: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c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明确: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6、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d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e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f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g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

7、迷,不复得路。4活动:理解了课文,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当导游或记者采访桃花源中的人。四.拓展延伸请用美丽的语言描绘,你认为自己生活的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五.教师小结:全文以武陵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六、结语3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

8、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