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

ID:55181185

大小:3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5-01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_第1页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_第2页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_第3页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_第4页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摘要: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提问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问也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有效地提问、艺术地提问,会使课堂生动、活跃起来,从而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 语文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艺术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提问在语文课堂上至关重要,它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提问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

2、的效果。目前语文课堂提问常常存在提问肤浅,提问模糊,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提问弊多利少,不如不问。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应该怎样提问呢?我认为应做到两点:有效性和艺术性。有效性就是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如何做到有效性呢?1、提问要科学  科学性的前提是胸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好的课堂提问,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同时要求教师提问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这样问之才能做到科学得当,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发展

3、语言,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科学的课堂提问要准确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兴趣上得到发展,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得到熏陶,思维上受到启迪,能力上得到提高。2、提问范围要广  课堂不能是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对话。有时老师提出问题后,爱回答问题的同学可能会几次站起来发言,这样课堂就成了个别学生的舞台,长时间下来学生就会形成思维惰性:总有学生发言。这样大部分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我所带的一个班级就有几个这样的学生,一提问,马上就有徐姗姗、高杨、苗

4、雨晴、胡晨等几个同学主动发言了,而其他的同学则是又佩服又羡慕。每次都是这样。后来我就将全班学生分组,要求每组都要选派一个代表发言,而且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或者我提问之后随机抽取学号回答,这样使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积极思考。3、提问要逐层深入  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不能一开始就难住学生,否则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后就很难再有思考的热情。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才能更好的展开讨论,有效学习。《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要有坡度、深度,要逐层深入。比如在学习《祝福》一课,为了更好地理解封建礼

5、教“吃人”的本质(不仅祥林嫂深受其害,其他所有的人也是牺牲品),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祥林嫂的死与那些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哪些人直接或间接地逼死了祥林嫂)”这样问过之后,学生很容易找到“鲁四老爷、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我’”等人,这样再进一步分析这些人是如何杀害祥林嫂的?我们能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分析人物形象)?得出结论:“祥林嫂这样一个勤劳能干、善良朴实的劳动妇女,只是想安心地要做一个奴隶,但在那样一个封建流毒遍布的时代里竟也成了一种奢侈。这更让我们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笔下描述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

6、时代’”。这样深刻领悟了悲剧根源。最后问道:“当今社会你如何看待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我们的人本思想有何差异?”从而将课堂引向更深入的思考。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的效果,但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更要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能给学生带来艺术的享受,让学生感到课堂的妙趣横生。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讲究艺术性。提问的艺术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问题宜精不宜多  课堂上老师过多的提问,一个接一个,容易使学生思维高度紧张,产生疲劳;同时回答问题并不能代替朗读、书写等基本能力训练,不能代替课文对学生情

7、感的熏陶。满堂问使得课堂较为呆板,缺乏生气,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想让学生什么都学,可能什么都学不到。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突出重、难点,启发思维。2、老师问变学生问  传统的课堂更多的是老师问,学生答;老师问什么,学生就思考什么。这样就牵制了学生的思维,局限了学生的思想。新课程标准下,我们的课堂要更具有活力,更有激情,更有思想。这关键就在于尊重学生,让他们提问,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讨论,点燃智慧的火花。记得教学《落

8、日》时,李洋同学对课文中的“曾几何时” (详见课本81页 “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以这样的方式重逢了”)的用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曾几何时’后面应该是过去的时间或事情,课文是否使用错误?”我首先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同时把这个交给学生去讨论,“这个句子我们怎么修改?”学生讨论得出两种答案:一、“在‘曾几何时’后面加上“‘但是’”;二、删掉“当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