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61394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9
《走在语文简约课堂的路上.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走在语文简约课堂的路上 摘要:课改之后,不管是热热闹闹的表演式的语文课堂,还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课件演示课堂,看似热闹花哨的背后,有些却是无效学习,使语文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难教。 关键词:语文;课堂;品位 我国清代画家兼诗人郑板桥有诗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指行文绘画如同深秋的树木那样,去掉繁杂的枝叶,以凸显脉络,突出主题。我们语文课堂也应如此,简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抓住值得反复体味的“闪光点”,让学生反复品读,以此来提升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学到阅读方法。
2、 一、以读促情做铺垫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动情点,在教学时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因子,变文本的“此情此景”为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或喜、或忧、或伤、或愤……从而获得智慧启迪,产生促进自己发展的力量。 读书是学生亲近文本的最好形式,读书是学生接触语言的最好方式。因此,读的时间要充分:一堂课上不能老师的讲解占上风,也不能学生一味地讨论占上风,讲和议是为了促进读;应该增加默读,提高
3、默读的速度和质量,默读思考最容易结合。还应当增加老师的范读,一段时间以来,老师的范读退出了课堂。其实在老师的动情范读中,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何尝不能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我校罗老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教学父亲寻找施救儿子的片段时,在轻缓忧伤的音乐中满含深情地朗读,把学生带入最震撼心灵的场景中。通过朗读引领学生想象父亲徒手挖掘施救的画面,体会父亲的艰辛和执着,感受父亲深沉而博大的爱。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在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在学生把
4、握朗读的语气时,教师不强求统一,不追求抑扬顿挫的效果,通过各种不同语气的精彩朗读,学生对父亲形象的感悟再次得到了提升。 二、语言品味入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唯有不忽略研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是全面不偏。”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学生只有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到语言的魅力所在,从而在以后的阅读中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去品味语言。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师生沉下心来,走入文本的字里行间,才能徜徉在语言的世界中,品尝到语言文字的含蓄美。唯有沉入文本,才能让文章不再仅仅是静止的、
5、固化的“文本”,而是一种灵动的“读本”。这样才能让文章中常见的生活化的事物绽放生命的美丽,进而对接上作家心头的情感、智慧与思维,此之谓真正读懂了、读透了文本。 教师在文本解读中要能够捕捉文本的语言及结构特色,在教学时积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亲近语言,比较、玩味、体悟,逐渐地走进课文,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又如罗老师在引领学生品味文本语言时,抓住”时间词语”,让学生猜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又为什么8小时与12小时之间用了逗号而不是顿号?这个问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写得好在哪儿,
6、体现了语文课浓浓的语文味,也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生在自主品读、体会、交流后触摸了父亲的内心情感,父亲的形象就在学生的心目中慢慢丰满起来。 让学生品味语言,着力点不是放在新异的形式上,而是放在文本的语言和文本表达的情感上面,这样的教学才见得语文的本色。 三、挖掘资源提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更大的课程资源空间。”教师在挖掘文本的潜在资源时,一定要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活现象,以教材为载体展开探究,
7、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课堂气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重点场景的教学中,我抓住时间“36小时”引领学生想象: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父亲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憔悴不堪?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让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同时也锻炼学生对语言信息的获取、吸收能力,对教师来讲,也是知识的大餐、思维的训练场,引发师生共同学习、探究的欲望。 当然,要想简约语文课
8、堂,首先必须是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领会,对语文教材的智慧解读,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对教学内容的创造性处理以及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其次,为学生的潜心会文、熟读精思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唯有如此,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也唯有这样,教师的头脑才能卸下重重负累,相机指引,驾驭课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