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doc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doc

ID:55158120

大小:1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doc_第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doc_第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doc_第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各个国家文明发达程度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历史传承的珍珠国宝。当今国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不多,保护意识不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技艺濒临后继无人的窘境,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浅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非物质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

2、律特征如下:第一,活化石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新的成分,但是这些成分的分量还是很有限的。第二,实践性。非书面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特点,通过世代的口头相传,使相关的技艺和对世界的认知进行传播延续。在不脱离民族特殊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体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非物质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保护和弘扬

3、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相关介质来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一种形式,在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朝代更迭、环境变迁,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反映着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生活状态,在民间进行生产传播,具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较为困难,因为其是通过口头、经验、实践进行传递,与物质文化的保存?y度相比比较严重。在历史变迁中,很多会随着民族的迁移而消失。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的问题与保护措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

4、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与传统,然而,很多优秀的文化和技艺,并不能很好的找到自己的接班人,进行传承,很多都与当今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很难找到自己生存的方式方法,并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自生自灭的原始生态。这是因为,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过快,城镇化建设,生活习惯的改变、生存压力的增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战争等因素都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面貌的改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能与一定的物质中介相联系,比如一座庙一座山,一座宫殿能够让人联系起宫殿的祭祀仪式,一座山能让人想起一段武侠套路的功夫大片。在宣传过程中,就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找到一定的出路,

5、实现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实现法律层面的支持和保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捍卫者,法律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的地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和长期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优先得到保护的地位。在这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面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做到后继有人,传播光大,就要从地方的文化的保护开始,很多地区已经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些地区的地方性政府规章制度都逐渐完善,所以作为风俗民苑、歌舞技艺等都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保护。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对私权

6、的保护是对公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补充,是对知识产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措施。比如相关专著、商标、商业秘密专有权等,进行赋予相当一部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手段,实现制度的保障。  四、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重要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结晶,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引入法律和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在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尽可能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的顺利进行,要重视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和法律健全。  参考文献:  [1]刘魁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反思[J].民间文化论坛,2004(04):51-54.  [2]

7、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02):103-109.  [3]龙先琼.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及其保护原则的理论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47-52.  [4]胡迟.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维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86-9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